霞客在杭州——《跟着徐霞客去旅行》书摘之14
(2013-12-05 18:10:03)
标签:
跟着徐霞客去旅行徐霞客在杭州西湖宝石山落星石杂谈 |
分类: 重走霞客路 |
霞客在杭州做了些什么?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是我在杭城两天要了解的。
明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年届50的徐霞客从家乡江阴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的“万里遐征”。其实,杭州是徐霞客多次南下出游的必经之路。从他这次途经杭城的日记中能够看出,他游兴未减。
为了对照检索,此行我携带了两个版本的《徐霞客游记》,一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本子,由褚绍唐、吴应寿整理;另一个是云南人民出版社的本子,是云南大学 朱惠荣教授的校注本。虽然增加了负担,但关键时能派上用场。
在《徐霞客游记》中可以了解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到达杭州北新关,即今天的武林门,尔后行船抵棕木场。朱惠荣教授对棕木场的注释是:“今作松木场,在杭州市西北隅。” 褚绍唐、吴应寿整理本没有注释。我翻阅庞毅明今天送我的《徐霞客在浙江》一书,看到徐建春在对徐霞客浙游日记补充校注时指出:“棕木场:系霞客将‘松木场’误为‘棕木场’。查杭州历代地方文献,杭州市北部无棕木场之名。今仍作松木场。”我以为,作为本地徐学研究者的徐建春,他的说法应该是准确的。
二十九日,霞客在船上给友人写信。
三十日,一早进城,购买人参寄回家。下午,霞客和静闻和尚从今天少年宫一带的昭庆寺渡湖入涌金门,添置铜锅、竹筒等旅行用具。这里徐霞客记录了一个细节,这天他向湛融师借了十两银子,用来补充游资。让我搞不懂的是,霞客刚刚上路,怎么费用就吃紧了呢?
十月初一,天气晴朗爽洁,然已有寒意,西北风刮得颇为厉害。霞客同静闻法师登西湖北岸的宝石山,沿宝石山南坡下行5里,即到岳王坟,霞客在日记中没有说明拜谒岳飞坟没有。接着他们又行10里游历了飞来峰、灵隐寺、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
368年后的今天,我循着霞客当年在杭州的足迹,先登上宝石山顶。站在山巅,环顾四周,树木葱郁,游者稀少。俯望山下西湖及周边的景色,宛如一幅图画。我兴致大发,手捧《徐霞客游记》大声诵读:“十月初一日,晴爽殊甚,而西北风颇厉。余同静闻登宝石山巅。巨石堆架者为落星石。西峰突石尤屼嵲(音:物聂),南望湖光江影,北眺皋亭、德清诸山,东瞰杭城万灶,靡不历历。”似闻声而至,有三五游人出现在山间小路,向我方投来疑惑的目光。我才不管那许多,虽然停止朗诵,但感觉身心大爽,心旷神怡。
宝石山山体的石质很是特别,岩石中镶嵌着许多红色的“宝石”。其实这种岩石的学名叫熔结凝灰岩和流纹岩,呈现在这两种岩石中的红色宝石是氧化铁。霞客说的“落星石”仍然横空悬于岩石之上,约3米长椭圆型的体量仅有很小的面积与山体接触,摇摇欲坠,令人担忧。这块巨石俗称“落星石”,从字面上理解大概是说这石头是从天上来到人间的星星。据资料显示,它是一亿五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岩石,又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
按照霞客的路线,我来到他说的岳王坟,即现在的岳庙。岳庙不止来过一次,我对“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的对联记忆深刻。
霞客对飞来峰的记述非常精准,他说飞来峰“峰尽骨露”、“嵌空玲珑”、“透漏穿错”,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游历飞来峰时,霞客还提出自己的旅游观:飞来峰“昔黥于杨髡之刊凿,今苦于游丐之喧污。而是时独诸丐寂然,山间石爽,毫无声闻之溷,若山洗其骨,而天洗其容者。”这段话表明霞客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人工雕琢的心态。
徐霞客对灵隐寺的记录,可称为明末寺院文化的忠实写照。霞客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灵隐寺和飞来峰进行比照,两番情景如临其境。飞来峰静寂无声,而灵隐寺则香火鼎盛。寺内香客摩肩接踵,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包括一些衣着艳丽的妇人,在寺院里穿梭于大殿之间进香敬佛。
令徐霞客惊奇的是,在寺前平台,有一老僧,“拥衲默坐中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 老僧默坐台上,完全沉浸在佛家的禅定境界中,对身边的“流香转艳”浑然无觉,定力十足啊!
今天的灵隐寺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善男信女排成排烧香磕头,比霞客笔下的灵隐寺有过之,只是没有看到“仰受日精,久不一瞬”的修行者。
我没有到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也就没看到骨态嶙峋、肤色清润的“三生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