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园围棋发展被小小棋柜拦了一下

标签:
文化艺术娱乐杂谈 |
笔者是资深棋迷,特别关注广州公园围棋的发展,常参与其活动,执笔为其鼓与呼。前几次发文,皆属“宏大叙事”,有点不着边际,这次则讲个小小的具体问题:广州大多公园都缺棋柜放置棋具,从而使棋友下棋十分不便,甚至生怕去到了公园现场无棋可用。简言之,小小一个棋柜,居然是阻拦公园围棋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建议有关部门明察情况,着手解决问题,惠民便民,使广州公园围棋继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事实上,如今广州的公园围棋,已经是广州围棋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别的城市难以复制的重要特色。四季如春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催生了广州公园围棋并使其持续发展,不断壮大,日后,广州公园围棋势必会成为广州靓丽的文体名片。当下,即便仍然是在疫情期间,广州的公园围棋仍然活跃,三三两两棋友,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继续开展各种各样的围棋活动。
笔者观察,在那么多公园里,人民公园及流花湖公园的围棋活动最为活跃,几乎每天都有多对棋友在对弈,若偶尔有谁到了现场却发现没人在摆棋时,就会在群里大惊小怪地呼唤:今天为什么没人呐!××喊你到公园下棋;××恶霸杀到了,大家赶快披挂迎敌啦,云云。图为天晴时的人民公园,下围棋者不少。
可是说起来难以置信,在广大棋友、体恤民情,通情达理的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广州公园围棋迅猛的发展势头,却被小小的一个放置棋具的棋柜给拦住了,直让一众棋友挠破了头,大家议论纷纷,是找熟人咨询,或找机构提建议,自己凑份子购买,找谁批准摆放,总之头绪多多而不得要领——这是怎么回事呢?
图1、公园前围棋队的创始人黄贤楷(右)老师和召集人梁波先生(左),图2左、流花公园围棋队的召集人陈明耀先生,图3上、经常发表文章弘扬公园围棋,普及围棋文化的徐含丹先生;图4右、广州公园围棋棋友会会长沈良标先生等,都向笔者讲述了在公园设立小棋柜的重要性,必要性,或讲述推进此事时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无奈。
原来公园围棋活动,棋具基本上是需要棋友自己从家里,或从单位里带来,下完棋之后再带回去。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提高,对棋具的要求也高了,过去纸棋盘,或塑料布棋盘,两罐玻璃子便得过且过,现在都喜欢在木棋盘上拍云子啦:落子声声,清雅清脆,真正过瘾。问题是木质棋盘大,重,加上两罐云子,更难拿。精壮后生还好,可如今的后生普遍怕麻烦哦!虽然不怕麻烦,但体力羸弱的老人家怎么带棋具?这也是一个问题。图为人民公园的“围棋劳模”标哥,正是他,经常不嫌麻烦带棋具,乃至桌椅。细细看图:昨晚下雨,气温18度,出门前包扎了棋具,使用的是黑色塑料袋和弹性绳索;路上被雨淋了一下,幸好有伞;到了公园拆去棋具包装,整理衣饰,静候开战……笔者看得有点心酸,有能力者,一定要为不嫌麻烦,为围棋爱好,为带动棋友健身健心的标哥们送温暖,送方便啊!


或质疑笔者建议给政府有关部门添了麻烦,这倒是一个问题:从哲学角度看,你不找麻烦麻烦也会来找你。笔者认为囿于现状不跳出舒适圈的人,麻烦才会不期而至,但这种人绝不能代表广州有关部门的作风,大家回想一下上段时间广州的抗疫行动吧,他们会从善如流的——从市民根本利益考虑,设立小棋柜一事看似麻烦,却长久地,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实实在在是投入小,价值大之善举!最后说明,笔者之建议不局限于围棋,在棋柜的使用上围棋棋友与象棋棋友应一视同仁,如是,小小一个棋柜,永久解决双棋之棋具一年四季需要棋友从家里带到公园这个大问题,省却了棋友多少的麻烦,又有多少棋迷翘首以盼棋柜早日出现在公园里啊!
说明:长远说,棋柜可以特别设计,以协调相关公园的环境设计,审美需求。图1、图2、棋柜若不考虑特别设计,其实购买成品也很方便。该铁皮柜子估计也可用。这是笔者在网上找到的,说是有多种尺寸,有关部门或可查查围棋盘,象棋盘,围棋子,象棋子的尺寸和重量,购买一个合适使用的。当然,还要考虑放入多少副棋具。笔者以为围棋与象棋各放四五副也就差不多了。将来到公园下围棋或下象棋的人更多时再动态调整棋柜和棋具的数量吧。(图:卢翠欢、文沙安、棋乐无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