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銮公考及合肥淮南世序
(2011-12-02 17:02:41)
标签:
杂谈尹李杰銮公字辈官尹 |
分类: 人文底蕴 |
合肥淮南尹氏辈分示意:
口传有连宗支系:章佳·尹泰——尹继善(元长-望山公)(满汉连宗支系丝字辈-6)——尹庆玉(璞斋)、章佳·庆桂(尹庆桂-树斋)、尹庆霖(雨村)、尹庆兰(似村)、章佳·庆保(佑之)等(7)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cd673e01012m0b.html
尹自莘(吾第五世祖—六家品-5)(成-5)——【五世有子四位,系丝字辈(缮、绮、纲、绅) 】(加-6)——【六世有子九位,系火字辈(炤、炜、熤、爌、炳、炫、烒、熠、烺)】(忠、世-7)——世(三、会)(8)如(凤、其、自)(9)士【应(开、奉、超、彩、国)】(10)居(仲、心、卓、守、永、相、良)(11)【文(同)】【玉(有、天、正、士、宏)】(12)传(兹、朝、仕、志、克、怀)(13)家(福、云、朝、传、清)(14)之(邦、殿、华、家、士、传)(15)学(道、广、兆、邦、以、保)(16)良(多、克、善、廷)(17)若(华、德、宗、应、义)(备注,文字为銮公字辈,数字为銮公辈序,字辈在前,世序在后;笔者为銮公18世)可(国、有、训、忠)(19)为(文、传、明、有、和)(20)以(章、宗、光、长、善)(21)振(永、选、年)(22)【其(齐)】(承)(23)德(诗)(24)汝(首)(25)长(26)继(乐)(27)斯(齐)(28)瑞(祥)(29)方(新)(30)肃(元)(31)穆(继)(32)光(宗)(33)远(志)(34)克(通)(35)绍(恒)(36)纯(昌)(37)真(修)(38)烈(德)(39)彦(惠)(40)世(才)(41)泽(42)恒(宇)(43)昭(维)(44)(扬)(45)(六家品谱)
銮公考
銮公其人一说1325年(1325-1330)元泰定(元中后期)期间由山东枣林庄迁徙寿州之东乡史院(原长丰史院,现淮南田家庵史院);1360年(1360-1365)元至正(元末明初)其长子、三子又迁淮南田家庵洞山;其孙之一尹感又迁长丰朱巷;一说主要是七家品认为銮公是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清(后金)天命元年】由山东老鸹巷或山西洪洞迁徙寿州之东乡史院。本人经过对照,并结合其他姓氏迁徙说,认为銮公1325年从山东枣林庄迁比较准确,而非山西迁。
虽然銮公生卒年待考!但结合第五世祖尹自莘卒年,以及五世基本活动时间为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及可考证之祖坟(五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立碑,向前推五代。假若五世祖活到一百岁,那他出生就是1692年,他的上代(四世)再活一百岁,就是1592年;再上代(三世)就是1492年;再上代(二世)就是1392年;再上代就是銮公了,就是1292年。1292到1325就是33岁。1292到1330就是38岁。即便五世、四世、三世、二世都不可能活到一百岁,平均后再去掉十岁,也可推出銮公23-28岁,假若再去掉10岁,就是13-18岁。古人十五岁可立户娶妻,二十岁加冠,也就是说銮公青壮年迁徙是极有可能的。所以銮公1325-1330之间迁徙比较合理。至于2000年部分宗亲续谱认为是1616年则不可取,一来假如五世是1792年去世,1616到1792间隔176年,再算上当年銮公假如18岁,就是194年。再添个整,200年。200年平均五代才40。古人虽活的不长,清时期六七十岁、八九十岁常见,何况不是寻常百姓家,汤水医药自然比不得。再加上古人原本记述模糊,祖上岁数习惯夸大到一百岁(长寿希望说),虽然1325-1330也是模糊概念,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另外明末清初说也与祖坟墓地传说(明初说)相缪。
再说元泰定二年(1325年)开始,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因国库收入少于支出,开始减少国家支出。七月,他下令不允许汉人收藏和携带兵器。泰定二年九月初一日(1325年10月8日),泰定帝改革全国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8个道,分别为:两浙道、江东道、江西道、福建道、江南道、湖广道、河南道、江北道、燕南道、山东道、河东道、陕西道、山北道、辽东道、云南道、甘肃道、四川道、京畿道。泰定帝还下达了一系列命令禁止和尚和道士购买民间的土地,克制僧院的过分富有。在泰定帝统治期间,广西、四川、湖南、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爆发反抗元朝统治的暴乱,泰定帝一般使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来平息这些暴乱。但从整体来说整个国家基本上比较安宁。致和元年七月初十日(1328年8月15日),元泰定帝在上都病逝,享年36岁。元泰定帝七月去世后,九月,他的儿子元天顺帝在上都登基,改元天顺,九月十三日,元武宗之子元文宗在大都登基,改元天历,双方交战一个月,最终以元文宗获胜告终,元天顺帝失败后下落不明,不知所终。1330年(元天历三年,至顺元年),元顺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我想不要我说,大家都知道,这段时期也是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时期。被迫或主动迁徙当是有作为有眼光的人民的选择。从剥削比较严重的山东迁徙到当时的水旱灾比较严重的江淮,可以说历史提供了依据。
公元1365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又是韩林儿龙凤十一年;明玉珍天统三年,元内战激化时期。朱元璋命民依田地多少,种桑、麻、木棉。朱元璋军继续攻取陈友谅旧地。二月,张士诚将李伯昇以二十万人反攻诸暨(按1359年朱元璋取诸暨后,曾改名诸全州。),李文忠大破之。三月,皇太子在太原下令讨伐孛罗帖木儿。四月,关保等入大同。七月,元顺帝令人刺杀孛罗帖木儿,召太子还朝。九月,扩廓帖木儿与太子至大都。太子欲逼顺帝禅位,扩廓不肯。闰十月,以扩廓为河南王,代太子亲征。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攻取长江以北张士诚辖区,闰十月,取泰州;十一月,围高邮。是年,罗田人蓝丑儿诈称彭莹玉起兵,被吴官镇压。
另:日前修谱联谊,经多位宗亲仔细辨认古碑,确认复刻碑刻录之字有错,此前笔者训诂之时已经发现例如“文潞公”刻成“太潞公”等处之谬,然笔者当时未见古碑,故录复刻文,尤其“历世五百余年”刻成“历世三百余年”之错漏,混淆试听,导致确认銮公年代出现纷争,今确查旧迹,确认古碑当为"五"。故而网络此前一个流传版本1616之说更加不可信。2014.1.7
综合以上信息,本人尹李杰认为銮公1325-1330之间从山东枣林庄迁徙寿州东乡史院,大家品、三家品1360-1365迁淮南洞山比较合理。
2015年1月23日新注:根据走访核对,经原尹祠小学教书先生背诵建祠碑文字:“粤稽晦翁(指朱熹)《家礼》……始祖銮公元祚延佑爰甲寅【尹李杰加注:甲寅年(1314)改元为延佑,即延佑元年】,创立尹氏基业,历世五百余年(尹李杰加注:1314-1823)……”由此确定銮公年岁比笔者之前《銮公考》推算之时代要古,延佑元年(1314)创立尹氏基业;墓地五世祖碑:乾隆五十七年(1792)甲辰月立;光绪二十年(1894)建亥月复立,碑刻102年复立之间涉及八代人,五世来孙已有去世者,可见各代子孙之间年岁相差都是很大的。
以上文字,原则上需经本人同意,如果其他媒体(特指宗亲网站)一旦决定选用,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最好电邮通知我;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及时通知我;对于本人拥有版权的任何部分,未取得我的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篡改、引用到盈利性网站或传统刊物中去,否则将追究侵犯的法律责任,同时保留常用的法律之外追究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