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张艳梅和她的《刘醒龙〈天行者〉》
| 分类: 私人文事 |
(网上好友报告,发现一篇谈《天行者》的文章,按图索骥,找到并阅后,方知有许多的读书人真的很高明,也非常有才华。对于写作者,发现一个将自己作品读得很透的知心者,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很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外省的评论家——丁帆教授,与之一夜畅谈,颇为知心。丁教授是名师,就不说了。九五年,一位叫周毅的,(后来才知道是《文汇报》的,也是陈思和教授门下的才女,)写过一篇《心如明镜台》的长文,谈我的小说,开篇就提出一个很让鄂地文人不得不服气的雅称:江汉作家群。虽然素味平生,她却仿佛参与了我的小说写作过程,甚至对一些只我自己才清楚的细节的如何出现,都有精到的判断。让人叹为观止。当然,这也与那时的孤陋寡闻有关,后来,见的高人多了,却也发现一些问题。最让人不可接受的是,明明没有读过,或者是只翻了几面,就胆对一部作品很霸权主义地说些“高山仰止”的话,还十分地理直气壮,仿佛天理永远都在他手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是写作,于评论者,是否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书而评书,实为这个时代的一大奇观。说这句话,也是为了表示对这位不知根底的艳梅女士的敬意,也感谢她将这本书读得如此细致。(在网上搜了一下,不知是不是照片上这位艳梅,如果是,就记住如下简介:
附:张艳梅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zhangymlml
刘醒龙《天行者》(2009-08-23 15:24:43)标签:杂谈
读《天行者》,让我泪流满面。
这个小说或许易被人以为是主旋律或者具有内在史诗情结的作品。小说写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乡村民办教师。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个群体最多时高达410万,在一些民办教师较多的省份,大量的民办教师月工资平均不足100元,仅是公办教师工资收入的1/4,生活十分清苦。
《天行者》以大山深处的界岭小学为背景,讲述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还有余校长的妻子明爱芬等老一代民办教师的牺牲和执着;年轻一代的民办教师张英才和蓝飞不同的人生道路,相同的奋斗目标;支教的大学生夏雪和骆雨不同的人生落幕,相似的精神轨迹;更年少的学生叶萌和叶碧秋身在城市,心在故园;代表权力的乡教育站万站长和村长余实有着复杂的内心挣扎,一正一反对照鲜明;蓝小梅和王小兰细腻如花的感情世界,一个幸福一个惨死,性格即命运,沉重的世俗生活阴影,强化了雪野里纯洁无暇而又绝望的爱。
记者王主任认同:“民办教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这是刘醒龙从《凤凰琴》到《天行者》的精神主旨和写作动力吧。小说沿着人生横断面转换时空,三次转正风波,张英才的来去归,四位老民办教师的生命轨迹和情感历程,界岭鹅黄嫩绿的春,暴雨肆虐的夏,漫山红叶的秋,白雪覆盖的冬,国旗猎猎,笛声悲怆,乡情亲情爱情沉淀心底,浩然之气与细腻情怀萦绕山谷。小说的底蕴是悲剧,虽然历尽折磨和渴盼三位老教师终于可以同时转正,但是小说最终,邓有米流落他乡,孙四海退出讲台;夏雪自杀,王小兰被害,李芳患癌,给政府的阳光普照涂上了悲伤的色彩。这阳光,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界岭,来的似乎是太迟了,而且附加的条件是生命的代价。
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显示出作家深厚的功力。细节与整体,白描与泼墨,外在人格与内心性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相当出色。孙四海是塑造得最用力的人物之一,也的确在他身上呈现出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时代和外在世界可能给予个体的人的全部考验和追问。(为了莫须有的转正差点令爱女葬身狼腹,然后烧掉所有复习资料,操场上都是残留的灰烬,笛声泣血,这一段让人泪流满面)。另外,余实和李子这样的小孩子,李芳、成菊、村长老婆等等,也都有着生动的个性。
小说写景很美令人神往。写情很真收放自如。
题外话:看小说时想了一下,作家为什么让支教的大学生刚好一女一男,夏雪和骆雨,(下雪和落雨?),一个为情感困扰最终自杀,一个因哮喘病差点下不了山,很有点戏剧性。也许在内心里,我更喜欢平和的生活化,而不是偶然的命运拨弄。
刚刚在刘醒龙那里看到《圣天门口》拍电视剧了,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应该在他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时期的作品之上,以前曾经说过不在《白鹿原》之下,如果我写当代文学史会认真评价这些小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