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夜的《凤凰琴》(七里香)

(2009-02-06 18:47:02)
标签:

文化

分类: 私人文事

夏夜的《凤凰琴》(七里香)2007-08-23 11:16
    晚上热得厉害,窗外的榆树不愿一手遮天的给我带来清凉,却那样傻傻的杵在那,作对似的挡住了那清凉的风,还招来小飞虫无数,肆无忌惮的送进我的小屋,让我在燥热中不得安生,不得不放下手上的溽热的十字绣,拿起看了一半的小说。
我一向相信书籍可以修身养性定人心神,我很开心自己能在这样的夜晚,能读一下《凤凰琴》这篇小说,燥热不安的我竟然一下子就被作者引进那个宁谧得有点诗情画意的山村小学,尽管它实质上是那么的破旧不堪。
其实自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是知道《凤凰琴》的,只不过那时候看到的是电影,而且年代很久远了,久远的我都想不起电影里的任何细节,只是固执的记得,那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电影,当年小小的我被感动得泪雨纷纷。
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凤凰琴》是刘醒龙写的,一位新现实主义、新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与其说我对刘醒龙印象深刻,还不如我对“现实主义冲击波”更熟悉点,记得那里有谈歌、何申、关仁山,三驾马车,当然这其中又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刘醒龙。我一向是深受读死书之害的人,这次也是不例外,在某个偶然中,我记住了现实主义冲击波,记住了他们几个人的名字,可惜却对他们没有半点了解,待至看到《凤凰琴》是刘醒龙写的时候,我不禁有点愕然了,因为看文学史上对现实主义冲击波的介绍,看到的是那让人有点刺目的现实,而不是像《凤凰琴》这样有点牧歌的味道,书中的主人公到最后更是有点殉道的味道。
朴素的人,朴素的文,有人是这样形容刘醒龙的人与文的,
当然,我对作家本身没有太多的了解,无法给出一个即使是模棱两可的评价,但是毕竟小说是刚刚才看完的,那份深深的震撼让自己忽然之间有了说话的冲动。
作者让一个落榜不得志的去为我们展开那一幅隐藏在山野之中的画卷,当然这其中是免不了凡尘俗世的牵牵绊绊,就连故事的引子,张英才的教学生涯也是从走后门开始的,但是作者精心构画出来的细节却有让时间凝住的力量。当落日的余辉中,邓友梅与孙四海每人拿着一根竹笛,静静的在那吹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张英才看到“余校长叼着一只哨子,走到旗杆下,跟着那十几个学生从山凹里跑回来,在旗杆面前站成整齐的一排。”,那一声“降国旗”比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多了几分庄严的味道。在城里看惯了升落的张英才,不知道用一种怎样的情绪在注视着眼前,而双笛合奏出来的曲子似乎更吸引他,他也曾用明老师的凤凰琴尝试着,可是情绪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
当然在物质贫瘠的地方,仅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常常被拔高到了不应有的位置,然而无论怎样,它都是无法掩去那实实在存在的生活上的困难。当孙四海细心的为初来乍到的张英才拿来红芋时,却看见张英才正在悠闲的唱着歌,吃着皮蛋,这个长期被窝在山村小学的中年男人愤怒了,他扔下红芋头也不回的走了——在这个偏远的山村,红芋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奢侈了。
当然作为一部对人性挖掘很深的作品,刘醒龙并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在精神和物质的贫瘠上,而是把笔探向了人性最深处,围绕着民转正这一困扰了中国几代人的问题,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并不可笑的闹剧,之所以说是闹剧,那是因为,在民转正这一个问题上,大家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可是最终的结果,却像是绕了一个圈,回到了最初得打算,唯一不一样的就是,从这个山村小学走出来的张英才,再也不是当初只关心美丽女学生来信的年轻人,也不是只知道看《城里的年轻人》的落榜青年,短短的教学生涯,给他了一堂最真实也最残酷的课,因为那有太多的情景,深深的震撼了这个尚不能完全体会生活真谛的年轻人,当孙四海紧紧地抱着从狼群中脱险的李子时,当邓友梅拐着拐杖一步步蹒跚而来时,当明老师在那张转正表格面前永远的闭上眼睛时,张英才那颗空乏的心灵一下子变得充盈起来,因为在那些瞬间,他忽然明白了很多他过去想都不曾想的道理,而这些,却很有可能影响他自己一辈子。
离开那个山村学校,张英才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背负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许那就是山村学校里仅有的四个老师对正式教师的所有期望吧,张英才实在不知道怎们宣泄自己离开时的心情了,也许一句“瑞雪兆丰年”是再合适不过了吧!

夜很深了,可是我却一点睡意也没有,那几个一辈子被民转正困扰的山村教师一直在我的脑中走动着,其中的原因,我似乎明白,又似乎很困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