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答《羊城晚报》记者黄咏梅问
我想,由“娱记”弄出来的这则文学新闻,是不是也娱乐化了?这种近乎无理的方式说话,也太不像德国人的性格了。以中国当下现实来看,读《狼图腾》和“美女作家”的多半是刚刚入文学门的大二学生,也只有他们才胆敢以此来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假如哪个外国人真的跟着这样说了,那他一定不是“汉学家”,而是“汉学生”。本来这种事情是不值得大事渲染的,同样的话,早已被那些只在大二时好奇地读些“狼”和“美女”,然后就开始忙着过英语四级和找工作的人,在中文网页上贴过无数遍,就因为平添了德国人的背景,便弄成无风三尺浪。这已经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更为可怕的另一种: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中心文化的观念,正在成为潜意识中的真实。事情不大,但有诸多值得中国文学界反思的东西。
在世界文学中,一直就有纯英国文学、纯俄罗斯文学甚至还有纯日本文学之说,可从来就没有纯中国文学出现。当代中国文学太过看重所谓与世界接轨,甚至不惜抛弃传统。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家,其写作资源往往直接依赖于欧美文学的营养。中国文学的好坏与否,不在于外国人如何评说,而在于没有独立于世的传统与风格。我同意顾彬所说,中国作家要发出中国人的声音,不能老想着如何发出德国人或者瑞典人的声音。还应该看到,这件事的潜在原因,是图书出版受资本过度影响所带来的恶果。“狼”也好,“美女”也好,都是资本通过相关运作来影响市场,目的只是为了获取最大额度的利润。本来与文学毫不相关。外国人并不了解这种现实,不明白铜臭在当下中国的无所不在,而将那些花钱赚吆喝的软性广告语言,当成了文学定论。
中国作家不学外语有什么奇怪的,许多中国作家连普通话都不会说哩。任何一个民族的作家,他的写作首先是为着本民族。在中国有些怀着宏大志愿一心想影响世界的作家,其内心其实是非常可耻的,所谓世界,其实就那个可以领取百万美金的文学奖。事实上,中国人里不乏用法语和英语写作的,并且还获得了相关国家的好几个顶级的文学奖。不可思议的是,这类作品一旦用母语出版,不要说国内的顶级文学奖,就是投稿到好一点的文学杂志,恐怕连发表的资格都没有。很难相信,在母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到头来却只能用外语写作。文学能力是一种天分,与学不学外语毫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