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解革命

(2014-03-29 16:07:19)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心影踪

经历了许多年的囫囵吞枣和生吞活剥,我好像今天才对历史上的“革命”二字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

“革命”一词,在政治话语被排在第一重要位置的文化语境下,似乎常常被滥用。任何希望引起人关注的群体,都常常把自己标榜为革命者。在这种叙事习惯中,仿佛只要是反对当下的、志在推翻什么“旧”的东西的人,皆可称之为革命者,便有了一种自封的神话英雄的魅力。事实上,“革命”的本质,似乎不应该仅停留在神话美学的层面,更不应仅仅体现在其“破”的价值和勇气,更应该在于“立”的智慧和准备,如果不能带来新的alternative的事件,本质上到底能不能被称为革命事件,似乎可以商榷了。

于是细想起来,在我的理解中,真正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潮流,方可称之为革命。许多不具备制度与思想创新价值的政治行动,似乎不过是种族或利益群体间统治权的一时更迭,争斗的还是一个hope,而不是具体的建设,不应当被放到“革命”的范畴中去。

那么,真正够得上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有哪些呢?如果抛开不同种族或政治集体的因素,似乎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思想革命。思想革命的本质是认知与价值观的革命,例如从“物我同一”到“通灵自觉”,“君权神授”到“人定胜天”,从“男尊女卑”到“男女平等”,从“儿童是大人的附属品”到“儿童第一”,从“医学上听天由命”到“人是一架可以修理的机器”。从宗教、哲学、科学认知、人文认知等各领域滋生的,刷新人们对自然、人类、思想、意义的理解的思想兴起和传播,可以称之为革命。(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身神性、独特性、永恒性的信仰和追求一直无处不在,似乎仍是人和动物界最大差异。不知这种对神性仰慕的革命从何而来,无论是外族天启、轮回记忆、集体意识还是统治者刻意强调,对庞大无边的宇宙的敬畏、探究和体认,似乎仍是人类基本特征,古今中外皆如此。只是中国人可能较早相信造物之道见微知著,无需焦虑,故而相对更加保守和淡定。在思想革命上,最大的革命则应起于宗教到科学的革命。科学的原则即假设、推理、实验、批判与求证,是本质上区别于宗教及美学原则即体会、感受、修习、融合与运用的,完全运用大脑不同机制的思维方式。只要人的大脑尚分为两个部分,这两者互动似乎还将永远在吧?扯远了)

2、 技术革命。技术革命的本质是对人的生活、劳动进行优化改造的革命,例如从采摘到农业,从狩猎到饲养,从自然居住到人为建筑,从粗放制作到精雕细琢,从传统医疗到现代医疗,衣食住行、风雨雷电、动物仿生、动力机械、能量化学、财富经济、消费享受,这种种技术领域的探究,解放着人类的思想力和集体研究和行动力,也让人对“发展”的追求日益细密多样化。一个没有边界的“发展”和技术未来,正在引导着人类在实证和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俨然已忘来时路。(在这个过程中,“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似乎应该更加明确的分开,前者更多会影响人的思想认知,后者影响具体生活。)

3、 制度革命。制度革命的本质是管理模式的革命,例如军事化管理、自由化管理、分层管理、分散管理、严密管理、宽松管理、竞争、选举、推荐、监督、奖惩、权威、服从、斗争、反叛、对立、淘汰、应急机制等等。从这个视角来看,大部分的政治革命,本质上仍然是管理理念、管理集体和管理方式的争斗,对社会生活影响到底有多大,其实应该因事而异。惜乎在人类战争冲动(也可称之为简单化处理问题的冲动)、权斗冲动的参与方各自拥兵自重、夸大其词的叙事上(不少叙事都借用了宗教语言,试图将政治行为神圣化),学生在入学时代起就容易被灌输政治至上的历史观,把政治革命看做历史最重要的部分(尽管确实很多时候也很重要,或者说更便于记忆,但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乃至激励其参与社会创新方面似乎作用有限),传统史家用单调的政治叙事掩盖实际社会生活的丰富性的做法,或许现在正在改变。如此,则后代学生或许将不必受我等求学时被各种先入为主的判断结论、对立者各执己见的语言暴力、为强调叙事正确而互相蒙蔽丑化的做法狂轰滥炸,以至丧失阅读感受历史本身鲜活乐趣的枯燥疑惑之苦,更有机会静心阅读思考,旁征博引,得到更多真正的收获。——事实证明,这种对历史的表述习惯或许各国也都还在继续。只要“战争焦虑”仍然是隐藏在人类心性中的重要炸弹,只要集团和个人私欲仍然普及,这种政治和军事的演习、对强政良政的崇拜和抵制大约也还会长期存在吧?从这个层面上看,任何关于政治的革命叙事,在属于它的时代里,都是具有意义和时效性的。而这种叙事延续多久,则完全取决于人类未来是否能自觉告别狭隘政治观、告别无谓的战争与伤害、告别渎神的夸大叙事、寻求和解和超越的智慧与觉悟,毕竟对于许多人来说,政治还是他们的身家性命,神话英雄的原型,还诱惑着他们的才智,让他们经常忘记了谦卑、流动、更大意义上的自由和开放。

4、 最后,说说所谓“文化革命”,尽管在人类历史、包括中国历史上都有过不少激进的运动、团体、事件和时代,但我认为人类的文化“革命”实际情况比看上去要复杂得多,具有无穷多的层次。究其根源,文化的差异起源于人的身份认同和生活习惯、以及思想和美学元素积累,其细分的单位不但可以以国家、省份、地区、性别、阶层、性格来分,更可以一直减到家庭、个人乃至个人内部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下自我认同于不同身份、角色的反应和感受甚至记忆,可谓瞬息万变。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分析永远需要考虑到不同维度在不同情境下的交错,以及不同人和群体在这些维度下的选择和集体行动方式。而任何一个具有相似性的文化群体在试图改变另一个群体时,其遇到的阻力和反弹也是巨大的。因此,关于“文化革命”的野心可以说是人类最不可想象的野心,到今天则变成日常生活小而美的变化。如果文化批评和分析的学术方向往这边倾斜,或许会产生许多有趣的发现。或可称之为“文化影响学”,而不仅仅是“分析、批评和比较”。

关于革命二字,更多的典故、因缘和内涵外延,我才疏学浅,仅仅联想了以上几条,瘦骨嶙峋放出来,供自己未来继续研究“填肉”之用,同行若读到,大可自由斧正。革命二字,曾经承载了那么多人文情感宗教美学意义的文字,今天能被我重新发现,加以自己的理解和解读,直至自己心神安定平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回想青春期,忽然意识到,那时的“本质矛盾”,真的是蓬勃的生命力和求知欲,与狭隘的理念、环境、文化之间的矛盾,也是战斗的诱惑与和平的本能、想象的自我和他人投射的自我之间的矛盾,还可引申到无数中地域、人群、思想的矛盾。这不仅仅是怀旧二字可以解决的,甚至根本也无需轻松解决,而应该成为一个长期的主题,继续出现在后来的变奏中。针对这种感受和认识,大概我可以在某一点做出一个剧本,或许会让自己充分表达其中更加难以言传或具备舞台影像生命力的深层含义吧。

愿天下真革命者心安,假革命者莫闹。语言的每一点真诚和虚伪、粗糙与细致,愿我能明察且自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