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获得精神自由

(2013-03-04 02:25:35)
标签:

佛教

修行

思想

精神自由

戒律

分类: 微风感悟
(如何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以及如何入世践行佛法,和解传统上的一些矛盾理念,一直是微风依旧的几个重要疑问。虽然对佛经研习甚少,但机缘巧合,最近又继续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作为我浅陋的野狐禅,把这几个概念梳理一下,请各位善知识多多指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色受想行识,是通往精神自由的几个层次,而这几个层次,的确是可以一一达到的,入世、出世皆可实现,任何出发点也都无障碍。佛学的核心思想即为精神的绝对自由,而这种自由,正好需要这几个层次的修炼。

色:即声色味触法,也即眼耳鼻舌身意各个感官的体验。在人的一生中,人的感官一直都在不断接受各种体验,这是人通往外界的唯一途径,而修习感官体验最佳途径莫过于通过艺术,即以艺术而非功利的态度尊重自己感受的一切美好事物,从而通过艺术体验艺术家们超功利的精神境界,感官的艺术则表现在:

眼:视觉(包括文字、视觉艺术、电影)、
耳:音乐(包括广播、口述文学、广播、电影)、
鼻:香味(各种嗅觉记忆)、
舌:美食(各种味觉感受)、
身:身体和身体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关系(包括游戏、运动、舞蹈、美容、瑜伽、武术、sex、空间、戏剧、建筑、旅行、仪式、工作等综合体验和行动)、
意:综合体验,较为抽象的情感、意识、思想、动机、价值观等,多以理性、语言和“良心体验”等深层方式来呈现。

以上这些领域,仿佛六扇大门,每扇大门都启迪着人们进入自由的探索之路。而每条探索之路的各个阶段,又都是完全相通的,即:感受(色)、吸收(受)、学习与反馈(想)、行动(行)、觉悟(识);这五个阶段和这六扇大门之间,又是可以随时互相流转的,如此排列组合,变幻无穷,因而导致了千奇百怪的自由之路,导致了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性,也就让人理解了“八万四千法门”的真实含义。没有人能像数学公式一样描绘出全部法门的妙处,更不能针对每个人的根性和先天后天条件资源拿出一套完全相似的修行方案,但是进入自由的这几个阶段,确实还可以探讨一下:

在感受(色)的第一阶段,人们需要尽量充分了解自己的对象(如音乐的音高音色节奏风格、绘画的色彩形式质感角度、身体的胖瘦快慢需求、事业的难易复杂层次逻辑等等,认识越细腻,越会懂得其中奥妙,感受力会越细微越精妙,乃至最后进入意志的高远空无博大无穷境界)——作为佛家的修炼,这部分大概可以体现为持咒、修行与“观想”,即对外部世界的意象化把握。观想能力强的高僧,应该有在其感官层面映照整个宇宙各种生命事业变幻的能力,于是在这一过程中,日常生活的狭隘时空逻辑将被自由地突破,转而进入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本身的不灭感受(深入空境,悟出“万物缘起性空”之义);

在吸收(受)的第二阶段:在以上各种艺术的体验过程中,人的精神会吸收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形象,通过学习、吸收、沉淀,这些感受和形象会自然分出层次,进行清理,此时若保持心情宁静,将获得较大的自由(狭隘者、功利者、自卑或自傲者、贪婪依赖者、先验主义者、照本宣科者,可能连这一步也会遇到障碍),人们需要吸收尽可能多的正确感受,独立真实了解艺术的真相与规律,从而进入通往自由的下一步——学习;

想(学习与反馈):如同信息的传播必然与受众本身的接受方式有关一样,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在吸收了各种艺术元素之后,人都会难以避免地产生新的意象和反馈,于是在思考、对比、冥想、梦境等等过程中,大脑一刻不停地转动,将这些旧有的元素与自己因各种情感基础和思想出发点形成对比,推出新的意象和体验,成为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此时事件还未发生,但行动的种子已经发芽,很快就将通过思想的传播、元素的组织、新颖的设计和创意乃至资金人员的聚集而开始实现;——这一环节,或许是佛家修行者心中各种真伪意象浮现,考验其心性意志的时候,若还有未净之贪嗔痴欲望,此种精神体验将成为激烈的斗争,让善恶神魔同时交织,激烈大战(即见”无“,必见”有“,何真何假,这也类似于上帝与魔鬼之战等人心尚存之种种疑惑的真实呈现,业障现前,唯有谦卑接受,自我解剖,啼哭忏悔或奋力战斗,在最细微的否定之否定中,努力求得新的澄澈);

行(行动):一切艺术史,乃至生活史和社会、政治史,都是人的行动史,从思想到身体,再从身体到他人及社会,发展速度会非常快(人之愿力,不可思议;佛之悲心,亦不可思议)。但任何行动发生的过程,又将再次面对”色受想行“的检验,每一个行动带来一个因果,而这些因果彼此又将互相影响,推动人们运用“识”的能力,对人类行动所造成的、更广范围内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心理和利益冲突等的博弈变化进行反思,并形成判断、决心、约束与整理控制,让人的各种行动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是通往善还是通往恶,希望还是绝望,全凭此一念是否足够自律、是否有信心,是否有方向);——此环节出家修行者一般靠自律避免再入轮回,但作为入世佛弟子,此部分考验的,正是其行动在红尘中是否仍能符合戒律,是否会退转,是否有毅力和决心保持精神纯洁性和绝对的信心和高度,(守住慈悲心、菩提心,探求真理和大爱之心,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能忍辱持戒布施精进慈悲对待,确保精神境界不退转,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自暴自弃、不贪爱荒唐、不堕落回贪嗔痴慢疑的有漏世界);

识(觉悟):进入识的层面,人们已经不再像艺术、感受、行动那样具体,不再需要依赖“受”、“想”、“行”层面的对话、探讨、表达、沟通、动作来达到某种主观目的或反复检验,而是心口意融为一体,精神行动融为一体,尊重各种规律(”随心所欲不愈矩“),并且在精神层面日趋抽象、开放、自由、变化,逐渐消解主体,在宇宙万象的浓缩、扩充、增加、消减的种种呈现中去除心性的杂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以自由精神进出于更为本质的存在,消解自身因受到条件所限而不断产生的意念、冲动和片面认识,欢喜信受诸真理,日日笃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我”“无他”“无欲”,逐渐减少自己的狭隘偏见和片面感受,甚至消解自己思维习惯中的传统限制。届时,出世修行者将在精神上达到最后境界中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获得永恒的安宁与涅槃,同时大乘者将发大悲心、持咒祈祷、超度生死、传播佛法、救度他人、方便行善、利乐众生,加入觉悟者普行菩萨道的光明大境界;而入世修行者则将有机会在光明精神境界的护佑下做好尘缘范围内的每一件事,用良心之烛点亮身边的小世界并以行动匡扶人间正义、传递美善。而用佛法的基本要义来看,这两者之间也将是平等无别,同样神圣庄严、美好重要。

精神的自由之路,自艺术始,至觉悟终,又随时可以从觉悟回到艺术,体现为一种带有最高品质生活与人格的精神状态。这一目标不止局限在出世佛弟子,也适用于一切在家弟子以及无论名相如何都在遵循此道的芸芸众生。自由不是让人升起烦恼的缘由,而是让世界更清凉美好的机遇。只有超越狭隘的冲突欲念与矛盾,才能永葆人类旺盛的求知、创新、宽恕、理解与超越、行善愿望。佛法从不否定大千世界,只是不鼓励沉湎与感官享受,或以暴力或低层次表达手段实现自我的低俗欲望,佛法从不否定投入生活,只是不希望人们在忙于追求自我繁衍的同时忘了众生平等和互相尊重,佛法从不否定物质存在,却一直劝我们要在物质之上感受到精神精微的层层上升之境,让我们在这一精神之境中认识自我、破解局限、反思观照、体认自由。自由,这一困扰人类千万年的词汇,也常常被误读、错解和浅薄对待的词汇,在佛祖开拓的”非暴力、和平、自律、清净、内省、真诚、开放、平等、慈悲、自在“这一正道之上,闪烁着格外明亮的光芒。愿此光芒永远闪烁,让我们在无限的成长和轮回变幻中,增长智慧、丰富眼界、调柔心性、开拓视野,幸福、感恩、真诚、信善,不再烦恼,永不疲倦。

【补充:佛法与艺术,佛法与入世,当绝对无矛盾。那种认为学佛就要刻意回避艺术和生活享受的说法,我认为是过时的,应当改良的。绝对的沉湎当然让人迷失心性,但纯粹的否定也未必就能到达成就——阿弥陀佛!我无意冒犯,只是探求更真实无虚妄的判断。不同时代不同个人遇到的不同条件不是他所能决定,如果有一份向佛之心,把佛祖作为思想家、大成就者、人类终极问题的解答和启发者来敬重感谢,那他们未必需要按同一种模式来实践佛的理念,而完全应当有他们的自由来探索。仍如佛所言:以戒为师。若戒律清净,去贪嗔痴慢疑之毒害,秉独立和平深刻理想之精神,修智慧优美慈悲善爱之精神,如何不能称之为佛弟子?如何不能算是行佛愿?如何不能得到应有成就?如此路可得到佛教界思想家们的认同讨论,或将又有新气象乎?当然,入世与否在为成就的层次、慈悲的范围、精神的高度方面应当与出世还是有区别的,毕竟修行功夫不一样,但在理论探讨与思想交流方面,当不可把佛法看做僵化教条而不探其真实含义,自由二字,当属佛家最看重,这一前提应当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吧?Free At Las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