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杰克逊,再见八十年代

(2009-06-28 22:32:34)
标签:

迈克尔·杰克逊

八十年代

杂谈

红遍世界的迈克尔·杰克逊,曾经是八十年代某种普世情绪的代言人。现在一切已经不再。

 

对他的去世,默哀之外,似乎一直觉得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即使不为别的,也为从宗教转向商业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热衷于清谈哲学和文艺的中国,刚开始窥视国门外光怪世界的民众。八十年代,当年的杰克逊曾经意味着许多震惊与思考:宗教、种族、天才、个性,自由的动作、跳切的镜头和带有抽泣的嗓音,正是当年那种世界青年共同呼唤和平的悲壮感的集中体现。在他的MV中出现的非洲难民、黑白战争影像、基督式的象征,无一不让人对更早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形成某种宗教性的体验。宗教性——是的,八十年代具有某种独特的宗教性,没有六七十年代那么黑色绝望或具体,却作为几十年全世界范围青年和边缘社会精神反叛的余波,正式实现了和商业的接轨,并且就此将自己埋葬。

 

有很多话想说,一时间却难以言喻。在我看来,杰克逊的一生是悲剧的。真实的悲剧因为过多的曝光却显得十分不真实。他的天分、思想和努力,因为过分清晰而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却同样因为过分清晰却成为另一个时代的遗迹。他曾经是某种精神的代言人。而当今的世界既不需要精神,也不需要代言人。这不能怪谁,只能怪命数。就好像我们自己,迫于时代的压力,也不得不时常在身体、语言和精神上都作上一次次的整容以便显得更加潮流一样。

 

杰克逊很像八十年代,有天才、有使命感、孤独、勤奋写在表面,当今社会却不再是八十年代,不需要天才、使命感、孤独、写在表面的勤奋。现在社会需要的只是平常人、幽默感、分工合作、互不在乎的平凡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计划
后一篇:国家大剧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