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鉴国画,应该能拍出好电影

(2008-06-02 18:20:34)
标签:

国画

电影

珍珠耳环

夜宴

前段时间才补看了大家都夸赞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确实是好片。以一个从农村到城镇生活的女孩视角,穿插成长和社会的微妙变迁,从从容容就把鲜活的一段17世纪荷兰民间社会生活场景表现出来了。影片的色彩、光线、节奏、情绪,无不充满了古典绘画和音乐的风韵,让人回味无穷。和精雕细琢的《贵妇与公爵》一样,从绘画而衍生出人物与故事,将音乐融汇其中,细细传承经典历史美学传统,应该说是支撑西方电影千变万化的一种厚实基础吧。
 
中国国画的历史比之其他艺术门类应该更久远,保存下来的作品也多,其精神气质其实也是相对自由的,其反应社会各层面的生活也有相当的基础。这种绵延数千年的美学体系,其实应该是完全足以滋养和支撑一整套的电影视觉语言的。这两天翻看了一些生动活泼的国画,尝试激活自己对古代生活的想象,还真咀嚼出不少意蕴来。看看这幅由辽国画家宫肃然创作、现存日本的《明妃出塞图》,黑白两色的线条,就将胡地飞沙走石的感觉描绘得直扑人面,岂不是黑白片的最好老师?
借鉴国画,应该能拍出好电影
再看这副金廷标的《莲塘纳凉图》,画中诗意“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如何不能演绎成中国田园理想中乡绅生活的慢歌?
借鉴国画,应该能拍出好电影
在很长时间的中国古代,宫廷、贵族、僧侣、知识分子、城市平民和乡村社会都是延续着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的。这副同为金廷标所绘的《瞎子说唱图》,稍加点染,就是一副充满生机的乡村景象——这一图景,可以不必完全象金庸先生那样浪漫象征化,也不必象水浒哲学那样暗含杀机。就是一个平常下午的放松,有何不可呢?
借鉴国画,应该能拍出好电影 
回到《夜宴》来,曾被当代导演大胆调用和架空的这一古题,其实本身是足够可以蕴藏很细腻的故事和情感的。“韩熙载夜宴”的故事本身,是一个很有情节的故事,它讲的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故事里有美女、有政治、有艺术、有怀疑、有伪装、有迷醉、有繁华更有孤独,在觥筹交错的上流社会底层,隐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更有貌似隐逸却心怀忧郁的知识分子置身其中——这岂不是刘别谦和雷诺阿都最青睐的上流社会群戏题材?一个人在慢慢品画和读历史的时候,不就可以感觉到这种社会变革和无奈了么?但,这个宝贵的故事在某种宣判、宣言、宣泄式的当代电影创作里,却荡然无存了。非但故事没有,古典的美感也完全丧失。日本导演们时刻不忘的细节、凝望和空旷感,在繁复跳跃的中国电影风格里,却从来都很难立住。当代中国电影在变动剧烈的社会当中,似乎一心想做肯定句、反问句、感叹句、排比句这样的陈述,对于人物性格和白描的理解更是浮皮潦草,就更难共同成就一种神定气闲的电影美学了。其实,看看《夜宴》的图景再想象一下,如果编剧和导演有一份平常心,找到有扎实功底的美术和音乐,耐心地把故事说好,光用叙事和细节本身就足够可以撑起这个庞大而又精妙的东方故事的结构,又何须煞费心机地另拉一个皮肉皆不相连的西方故事经典来充数呢?想想真是太可惜了。
借鉴国画,应该能拍出好电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