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震后心理,一家之言

(2008-05-27 13:55:47)
标签:

地震

心理

看到最近电视和媒体都在忙于引用一些口决式的“心理救援之该说的和不该说的”,感觉过分生硬,而且担心有些内容反而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忍不住说上两句。
 
心理救援不是照本宣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和需要。对于灾区的孩子们来说,由于他们的注意力在未来,所以积极的心理救助比较容易起作用,但此时不宜给他们太强的责任感,让他们今后背上“必须成才、回报社会”等过重的精神负担。对于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配偶的男女来说,由于生死两隔、瞬间分离的痛苦十分巨大,短时间内各种安慰都是很难起作用的。人们需要有人陪伴,有幻觉陪伴,有思念陪伴,有生死相通的信念陪伴,有亲人已经解脱的抚慰相伴,要有安静的人在身边劝他们吃东西睡觉、防止自杀,要减少曝光和反复的回忆,要有别的需要耐心的工作让他们慢慢起来去做,让他们感觉自己在为逝去的亲人作事情,感觉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让逝去的亲人放心和宽慰。想象中生与死的对话,无论多么艰难,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无论是所谓英雄的家人,还是无力救亲甚至心有怨艾的老百姓,短期的心理救助是否能有效果,似乎还应该有所保留。对于一般人来说,特别是女性来说,痛苦在一年、两年、三年之后都很难消失,好像烧焦的土地只能慢慢重生别的嫩芽。对于有孩子的女性来说,更是更加漫长的孤独和坚持的开始。因此,从长远来说,此次灾害即使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价值,在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层面反倒让人感觉团结和勇敢,但对于受难者家人来说,生死不是一场可以论输赢的战争,而是一个缓慢的重新自我认识过程,需要不断去调整。应当逐渐减少媒体的渲染,尊重当事者的真实感受,不要脱离人生去拔高任何人、区分任何人的贵贱、给任何人以榜样的负担,也不要反复撕开家人心灵的伤口,让他们感到必须在公众面前表演和表态。因为我觉得,真正的高尚和荣誉在平时的细节当中必然已经体现,这种品格应该是每个人日常自然的反映,而不是公共空间的展示品。
 
——真心祈愿所有的家庭在灾后都能重拾生活的勇气、慈悲、正义和博爱的信念!愿时间之流将痛苦逐渐冲刷成智慧,也愿已经罹难的灵魂们早日安息,往生极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