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间艺术文化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出差工作完成,提前回来了,非常高兴。虽然一下子从成都那么湿润宽阔的空气里回到北京,还不太习惯,但印象的美好,足够让人咀嚼好多天。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会所看到的演出都非常精彩,彝族、摩梭族、藏族、彩龙、古琴、南音、泉州木偶戏、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包括在川剧情节中表现的变脸,在成都的广场和公园里,与朴实活泼的老百姓共舞共演,同喜同乐,似乎都回到了更为真实也更鲜活的土壤中,让人一次次在或奔放或优雅的节奏和色彩中感动和惊喜,流连忘返。离开了北京环境中因过分强调等级而显得有些干枯或僵硬的话语,这种丰富活泼的交流真正让人感到多民族的骄傲,也似乎昭示着更本质的东西。据当地文化局一位局长说,节目都是他们到全国各地挑的,看得出来,很多演员都是还在各地日常劳作的老年、中年、青年农夫或农妇,红扑扑的脸色、平常的心态、不受剧场和电视拘束的豁达感,特别让人耳目一新。
能感受到这样鲜活多姿的艺术,或许也和日渐平和清净的心灵有关吧!艺术真的是永恒的。当一个有天分的艺术家或民族舞蹈的演员在忘情的表演中绽放出自然健康的美与活力时,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空间,那一刻也就拥有了双重的生命。没有功利、没有畏缩、没有约束——好的艺术作品在感染每一个观众的时候,也激发着他们内心更为纯洁、平等、自由、欢乐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流淌在生活的任何时刻,让人在低落时、堕落时、衰落时,不断回到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流,感受更为博大的土地和璀璨的星空,从而得到新的启发。而这一切,恰恰是任何一种僵化的语言框架或思维定势所做不到的。(流淌在世界各个角落的艺术,都是如此的。包括让济慈感动的希腊古瓮,也正是经他之笔指向了这一永恒的真理吧)
果然是:科学让人更加平等,艺术让人更加自由。昨天又受到一位老师的邀请听瑞士歌唱家唱了很多欧洲古代爱情歌曲,有很多格里高利圣咏的味道,内敛、古典、忧伤、轻妙,可惜不懂歌词,否则当更理解些。与此同时,同台的中国歌唱家和艺术家则更沿袭了华丽的色彩和民间的抒情,辅之以幽默而风趣的节目,如冯少先、满天夫子二人演奏的月琴,因此也别有风味。这次节目是儿童艺术基金会组织的,同时也巧妙地找到了河源市的赞助,这情境再一次应证了Michael
Kaiser先生反复传达的定律,好的艺术加上好的推广,便一定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在经济发展很快的中国,有艺术责任感的人只要用心工作,就一定能发现这样的机会。今后我们国家的文化生态,只要是禀着艺术和人民两种价值,不去人为拔高、豢养或扭曲偏颇,便应当也是一定能够真正丰富起来的。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官方的套路执着于每个项目和管理,而是真正回到艺术和文化的魅力本身,看到艺术和艺术家之中无穷的呼应和潜力,通过鼓励发现、帮助、积累和交流,多多牵线搭桥,多多开放宽松,多多用心保护,让文化和社会的力量自己互相整合起来,形成可持续的生命力量,则一定能激发我们内在的信心与激情吧。我还想,对于极赋艺术天分的很多少数民族,让他们能充满骄傲地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找到自己的身份,在为他们保障医疗生活的前提下,鼓励他们丰富自己的语言、历史、遗产,专心创作有价值的艺术或设计来做高端的东西,比开采一个又一个的矿山来生产世界重复的汽车,或者开发一个又一个雷同的快餐式旅游景点,对人类的贡献将是大得多得多。
顺便说一句,姐姐一岁多的小男孩已经可以对着MSN屏幕和我们交流了。我们对他噘嘴,他就对我们噘嘴;我们对他挥手,他就对我们挥手;我们拿出这边的鞋子,他就拿出自己的鞋子,一边还大声地学我们叫宝宝,叫爹爹。孩子的声音实在是太新鲜了。这种奇妙的变化,忽然意识到屏幕和生活可以对应的顿悟,和艺术的力量似乎也很相似哦。呵呵。时候不早了,继续忙去了,这边也还有一大堆的翻译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