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参与搞了两次单位的联欢会,身心疲惫,数次失眠。轰轰烈烈总算弄完,总结经验,忍不住胡思乱想一通。
不知道过年过节搞联欢会这种形式在中国是怎么开始的。大概古时就有曲水流觞、饮酒歌赋、集市杂耍、楼台听戏的习惯,到现在又演变成平时卡拉OK小联欢,过年登台唱颂大联欢的风气。到80年代春节晚会起,家庭生活让位于集体生活,春节联欢会开始逐渐成为我们主要话题,也就逐渐遵循了产业的规律。总结起来,我觉得联欢会这形式,从小到大有三种搞法,在电脑高度普及的未来大概还有第四种,按时间顺序排列如下:
第一种:击鼓传花式。这种联欢是咱小时候熟悉的。每人都得准备个把节目,完全平等的击鼓传花,轮到者或笑话或唱歌或做狗叫猫爬,随时抓起一个人来,可能是班上最沉默的一个,也都得表演。这种联欢,桌上备的只是瓜子花生少许,班干部往黑板上写上几个大字,头天再嚷嚷着大伙儿一起添上些花朵焰火,在教室挂上气球什么的,就可以搞了。这种联欢,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好玩,因为平时上课的教室一下换了样子,可以尽情的讲小话,也可以跟同学起哄,自己多少还有些紧张,如果看到心仪的同学表演,还忍不住发发呆什么的,实在是温馨得很。
第二种:台上台下式。这种联欢比刚才那种艺术性强得多,大概是从先前的表演者中,逐渐发现了文艺天分较高的,于是干脆分出个台上台下,把其他缺少专业水平的人直接变成观众,由更有专长的同学或同事来负责主持和表演。这样的联欢一般已经是在专门的娱乐场所,譬如剧场、小礼堂等等。节目果然比以前精彩了,前后编排必须要考虑整体效果,台下的座位也要按序排列,前排就座的领导吃的也高级了许多,现场布置也会很上一个档次。这样的联欢,规规矩矩去看,就是纯欣赏了,发现一批身边的艺术和搞笑明星,来年有些新话题和寄托,也还不错的。如果现场念些来自观众的祝福啥的,也还感觉很团结。
第三种:走进走出式。这种联欢现在是更为普及一些了。就是台上台下之外,又加了一个走进走出的选择。那就是自从人们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以后,对集体联欢的形式开始疲倦,对演员和节目也越来越挑剔了,与其看周围(可能不熟悉的人)的非专业表演,不如上网下载或到别处去听相声、看电影、逛商场好了,于是大家可能变成有一搭没一搭地参加。而为了唤回人气,有头脑的人引进了抽奖机制,把演出内容完全外包,邀请明星或专业演员表演,观众就是上帝,主要负责间歇性的参与娱乐和等待抽奖。抽奖的过程也可以产业化,谁赞助得多,联欢会就以他命名。产业化的好处是什么?社会分工更明确了嘛,于是个人和联欢的契约关系,也变成了买卖商品的超市关系。至此,联欢会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初的目的,成为商业社会运转的螺丝钉,个人生活完全脱离出来,再无旧时代的集体情结了。
第四种(预测版):随着个人和集体的脱离,个人压抑已久的自我表现欲将大幅度膨胀,电脑普及和新的虚拟团体形式出现反复证明,网上那些离专业越远的、越私人的东西反而是越受欢迎了。是不是说明风水轮流转,联欢会的形式又该轮回了呢?我畅想,不久的将来,将重新出现电脑版的“击鼓传花”。春节晚上,大伙儿都守着自己的电脑、MP4、手机,几千万网民每个人准备一个节目,随时等待被抽到表演。——新浪完全就可以做这件事情——由大家共同把一个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布置起来,放上瓜子花生,然后轮到的人,就把自己的个人节目或生活拿出来展示一番。(直到这种表演也逐渐流变为第二种、第三种为止。)
到时候谁打算这样策划的时候,别忘了招呼我一声哦。因为现在我个人神经过敏,老担心联欢会正处在第二和第三种之间,实在太尴尬了。
前一篇:鲜花、城堡、孩子和女人
后一篇:耳根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