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不少电视节目,本意是陪父母好好度过一下家庭时光,顺便为了策划单位联欢会做点准备,而且还想训练一下跟踪时尚话题的习惯。没想到几天下来,竟有种闹市里堵车连带晕车的感觉,五脏六腑没一处舒服,大脑严重缺氧,渐渐开始闻不到花香,后来连呼吸几乎都成了问题。
我不知多少人家里都是这种习惯,就是让电视象家里最重要的长辈一样永远供着,无论起床刷牙吃饭上厕所聊天打电话思考睡觉都让让他开得震天响。能够这样做,自然首先是证明我们的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了,不再担心有无节约电力的必要;而在这样做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在显摆我们自己身边一个浩浩荡荡的人群。每个电视机的背后,都有一大堆领导、同事和亲戚,他们永远在你身边坐着、站着、走着、向你大声地打着招呼。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规范,不断通过各种形象和声音,信息的、教育的、娱乐的、不断给你施加各种各样的提醒、呼吁和要求——提醒,身边的世界还是如此如此;呼吁,我们的生活应当如何如何;要求,别忘了,你的幸福源于这个这个——我不知别人怎样在这种气氛里适应并且生存的,但对于现在的我,这样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疯狂了。就是课堂学习,也该45分钟休息一会儿吧?可是电视从不休息。如果你真的认真的一直看下来,除了学到一堆反复咏唱的词汇、熟悉一大批和我毫不相干的人的长相和一咕嘟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尾的炮制故事以外,通过电视机的生活形态,我的头脑实在不能感到更清明。而且就象吃什么补什么的原理,看了两天电视,我感觉自己一张嘴,直接就掉出煮得烂熟的主持词来(以楼下那篇文章为证,我的幻想是,我可以写出比这些更鲜活一万倍的东西——如果我每天的营养主要来自文学或者艺术的话)。
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渴望看电视的样子:一边做暑假作业,一边巴巴地盼着《红楼梦》或《射雕英雄传》开演。我记得那时电视台的新闻和广告内容都很弱,几乎就是书面文字直接用幻灯打在墙面上,娱乐节目更是仅限于偷偷转播的一些港台抒情歌曲。那时我们对电视的感觉,似乎颇有些初恋的味道,不是那么强大,是躲在生活角落里的一场约会,非常朴素,甚至有些模糊,但终归是需要期待、酝酿才能见到一点点的美。而现在的电视产业,则是社会各界精英争夺眼球的战场,科学、商业、政治、伦理的繁荣,把每个时间缝隙都填得满满的,彻底淹没了生活,就好像当年初恋的对象,经过合法结婚,现在变成了家中无比絮叨的黄脸婆或者恶数钞票的胖老板,让人无法回过神来。——当然,如果是在偏远的乡村,迎娶这样一位才艺双全的新娘或新郎,一定还是很愉快的事。但她/他与当地那些种庄稼唱山歌的青年结合后,生出的是更多油嘴滑舌的侃爷,还是神清气朗的书生,仍然是个未知之谜。
结论:电视也许是个聪明伙伴,但不适合我;有工夫,我还是回去念书罢!
前一篇:为五胞胎的伟大家庭……
后一篇:继续奔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