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接应战略性的演变
(2014-12-24 13:32:36)
标签:
体育 |
近几年来关于接应位置,从排球界到球迷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接应位置的战略价值,这个位置的人选选拔和技术特点一直是焦点话题。看球看了三十多年,想从技术角度谈谈中国女排接应演变的前世今生。
陈招娣定义中国式接应的技术基础
谈到中国式接应,首先不得不提离世的陈招娣。作为1981年世界杯的冠军成员,她那张在二号位扣球的黑白照片,是我这个老球迷心中一道难以忘怀的霞影。是她第把“接应二传”这个名词传遍了全国。
当年的接应二传,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个位置的主要职责是主力二传的对角副手。在更早时期,世界排球处于“四二配备”时代,也就是说每个球队都有两个二传手和四位攻手。到了陈招娣时代,中国女排完成了五一配备的转换,突出了一位主力二传手(孙晋芳)。而陈招娣这个位置的主要职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她在队内的作用,定义了中国式接应的一项最基本的技术能力,那就是后排保障。
陈招娣当年的作用更多在地面保障,进攻基本属于偷袭性质,“攻与守”的比重偏于守。那时候很多跑动进攻更多是由主攻和副攻来完成,包括右翼的一些战术跑动。因此当年郎平张蓉芳时代的主攻手右翼强攻和跑动进攻能力相当出色。虽然那个时候中国女排每个队员的一传防守技术非常全面出色,但接应位置对地面一传防守的要求最高。这也为中国式接应定下了一个战术和技术基调,那就是接应的保障战略价值。
之后,随着本世纪世界女子排球高大化和分工化的趋势,无论中国女排接应如何转变,地面保障这一项技术要求没有发生改变,反而一度更加强化了接应地面能力的战略价值(如周苏红)。
郑美珠和巫丹完善了技术型接应
1982年随着福建女排“球仙”(记得是日本女排主教练小岛孝治的评论)郑美珠的横空出世,中国式接应发生了较大一次较大的转变,而这个转变体现在攻防的均衡。郑美珠不仅地面能力队内第一,进攻手段花样和能力比陈招娣明显突出。虽然身高只有1米72,郑美珠垂直弹跳能力强,身体轻盈,滞空和空中移动能力出色,速度快,进攻节奏多变。能打各类眼花缭乱的跑动进攻如双快一游动等,还具有一定二号位甚至四号位的强攻能力。她的进攻风格以跑动战术为主。她定义了中国式接应的以战术跑动进攻为主的“技术流”。2001年“黄金一代”中国女排的接应周苏红出现,让很多老球迷有种“昔日重归”的感觉,因为周苏红打球风格类似当年的球仙,因此周苏红也被认为是“放大版”的郑美珠。
郑美珠之后的巫丹也基本符合中国排球技术型接应的理念,不过打法上巫丹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巫丹身高只有1米76,但弹跳和力量及爆发力和网口能力比郑美珠更为出色。记得有篇报道说巫丹13岁的时候,水平垂直弹跳就超过了75公分,巫丹扣球力量大,端拦网不吃亏。国青队时期巫丹打主攻,进入国家队后由于出色的攻击能力而受到关注,后来由于肩伤1985年改为接应。巫丹的进攻火力更为突出,启动快,进攻节奏变化多端,效率很高,各类跑动战术快攻、调整强攻等都游刃有余,她出色的得分能力让接应这个位置的战略价值发生了质变。当年世界排坛对巫丹这种接应打法认为具有突破性,美国排球杂志有专文分析巫丹接应的特点。对比现在的接应,巫丹缺少的就是后排进攻,其实以巫丹的身体素质打后攻没有问题,但限于当年中国女排没有后攻战术,所以从来没有打过。但在巫丹身上,已经隐隐露出了一丝强力的色彩。
第一位中国女排强力接应
一说起女排强力接应,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欧美女排。其实女子强力接应很早在中国排球界出现过。中国排球界第一个强力接应色彩的队员就是八一女排前主教练、前女排国手崔咏梅。崔咏梅身高1米81,在当时这个身高在世界接应都属于很高。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内排球界,崔咏梅一开始便以出色的身体素质、前后排进攻、和成功率极高的男子化跳发球引起了关注。尤其是她的大力跳法和前后排强攻打法,和现在的强力接应如出一辙。甚至一度有媒体猜测她是否会成为郎平的接班人。这位左撇子接应的打法风格颠覆了一直以来的技术性接应理念。在国内大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崔咏梅跳发破攻得分、以及在2号位和4号位的高点强攻,一位排球界人士说“她(崔咏梅)是唯一一位可以从前排扣到后排,从后排扣到发球区的女排队员”。在国内比赛崔咏梅打的是纯粹实力球,也是中国女排第一个兼具地面能力保障而同时真正拥有强力接应打法的队员。如果她出现在今天,她会是邱爱华与曾春蕾的结合体。但是从八十年代到新世纪的黄金一代,中国女排对接应的战略要求依然是地面保障和跑动进攻,这样更符合当时中国女排所强调的前排跑动多变的战术体系,故而崔咏梅的后攻能力毫无用武之力,而她的前排强攻能力在国际比赛中没有郎平当年的绝对实力,因此在进入过国家队后,崔咏梅转为跑动技术型接应,这也是绝大多数球迷眼中崔咏梅的打法风格。
和崔咏梅类似,黄金一代的周苏红刚出道的也是实力派打法,在浙江女排周苏红担任主攻,强攻、跑动进攻、前后排进攻都有,当年周苏红的肩膀肌肉线条很明显,网口火力和力量很足。但进入国家队之后,由于当时世界女排的高大化和场上技术分工的深入,副攻一传保障技术减少甚至消失(双塔副攻战略是要突出副攻网口能力)。欧美强队开始了男子化打法,把最强强攻点转移到了接应位置,主攻手的战略地位和职能发生了转变,双主攻更多承担地面保障,减少了强攻能力的要求。世界女排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强力接应(如意大利托古特)
而陈忠和时代中国女排的战术体系中,强攻依然由主攻手来承担,黄金一代主攻手地面能力明显不如五连冠时代。这样一来,接应必须承担比过去更多的地面保障任务,中国技术型接应的地面能力在全队的战略价值进一步提高。周苏红出色的地面能力,注定了她进入国家队后转型为技术流接应,更多是地面保障加跑动进攻,强攻明显少了,跑动速度越来越快。
当时欧美队伍也不全部采用强力接应,卡尔波利时代的俄罗斯就是例外,索科洛娃是最具代表性欧美技术流接应。周苏红和索科洛娃的攻防战略价值在各自队内是无法替代,她们的场上发挥决定了队伍的整体实力表现。
国家女排的第一任强力接应
邱爱华是中国接应一次理念上的突破,她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队主力接应位置上的强力型接应。她具有技术型接应的快攻战术,但更突出的是她的1、2号位的右翼前后排进攻火力。当年女排主教练郎平利用了邱爱华,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主攻、副攻、接应左翼(主攻端)和右翼(接应)火力均衡的立体进攻体系,并在1998年世锦赛比赛中发挥了极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亚军。但这个理念对于国内排球来说实在太超前。很多人觉得这种打法适合欧美力量型队伍而不适合技术流的中国女排。郎平无法让这种战术体系在中国生根。郎平离开国家女排后,中国战术体系重新回到原有接应的角色定义。邱爱华也很快淡出了国家女排主力阵容。
从2001年黄金一代的周苏红到2011年世界杯的张磊,虽然中国女排在接应位置的技术能力选择方便有所摇摆,但国家队基本都没有真正脱离技术流接应的特点。
未来中国接应 - 强力或技术流的重新定义
进入新千年后的中国联赛开始发生改变,强力接应在地方队伍先后出现,较早的张静(在上海女排)兼顾主攻和接应位置,基本算是强力接应风格。而与黄金一代同期的白云(八一女排)以及后来的陆倩(江苏),都是以纯粹强力接应的形象出现,在联赛中,白云、陆倩与众不同的打法风光一时,受到球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但由于国家队战术体系使然,她们都先后无缘国家队,虽然白云尽量提升了自己的一传保障能力,陆倩也尝试一传和背飞,但这些努力不足以让她们达到国家女排对接应的攻防技术要求。辽宁女排主攻楚金玲,也转身为国家队和地方队接应,同时担当起强打和地面保障的责任,只是她的进攻几乎看不到跑动进攻,战术攻也仅限于交叉。
2008年后,蔡斌短暂执教中国女排,想把王一梅改为强力接应,让技术全面的楚金玲打主攻,但由于战术体系改动太大,队伍成绩下降而中断。俞觉敏时代中国女排队中,首次出现了张磊(技术型)和曾春蕾(强力型)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接应。这是由于世界女排立体化越来越普遍,进攻点增多,拦网能力越来越强,传统亚洲跑动打法已经式微,中国女排战术体系中对后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纯粹靠前排跑动战术赢球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了弥补中国女排的前排两点攻弱轮,接应的强攻后攻能力的战略价值越来越高。即便是技术流的张磊,在联赛中也经常打一号位和六号位后攻。张磊和曾春蕾的打法已经和过去接应有了明显改变,从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中国女排战术体系以及接应位置将会出现突破性的转变。
俞觉敏教练一上任就面临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的三大赛,因此他不敢全面改变几十年来习惯的战术体系。当时跑动进攻和地面能力较好的张磊担任了主力接应。而强力型的曾春蕾由于地面能力明显不如张磊担任替补,但随着比赛需要可以轮流使用。然而这种对接应犹豫不决的“混合”使用,加上没有其他位置上的支援,直接影响了中国女排的一传地面保障。2012年伦敦奥运会对日本女排的比赛中,日本女排最后正是利用发球攻击了中国接应的这个体系软肋,导致中国女排失去了冲入奥运前四的机会。
随着世界女排的男子化发展以及双主一传和强力接应的广泛使用。中国女排对接应和战术体系的传统定义受到了真正的挑战。2013年郎平再次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并先后招入了曾春蕾和杨方旭两位左手接应。她们一方面秉承中国接应必须有地面能力的特点,另外一方面,在进攻领域她们必须具有二号位强攻和一、六号位后排进攻能力,而且未来接应能够二四号位不换位进攻,也就是说接应必须具有左翼强攻。可以说这是郎平教练把自己98年邱爱华担任强力接应时期的战术体系,进行再次的延续和改良,并最终改变中国女排界的战术理念。
当然郎平也知道中国强力接应的火力在国际上还是不够,因此双主一传加强力接应这种纯粹欧美打法不适合中国。在郎平的中国女排战术体系中,一方面要求两位主攻要接一传,形成双主一传体系。另外一方面要求接应具有当年邱爱华那样,既有前后强攻又有战术进攻,同时要求接应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中国式传统接应的一传防守能力,只是地面技术要求不像过去对技术型接应那么高,攻防中的防的一段要求适当降低(而不是不要),攻的能力要求提高。这点与欧美接应有显著不同(欧美接应是不负责一传)。当进攻火力震惊世界的主攻手朱婷横空出世后,郎平不断在锻炼朱婷的一传,也在于此。接应曾春蕾经历了2013-14年联赛锻炼后,一传防守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而杨方旭入选国家女排也是因为既有前后排进攻又有六轮一传。
2013年郎平的国家女排经历了一系列磕磕碰碰和质疑之后,2014年在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郎平率队第二次夺取世锦赛亚军,也由此奠定了国家女排这个新的战术体系。随着新的排球理念和战术体系在国家队的树立,中国传统式的技术类接应得到了一次蜕变,一种综合了传统技术接应和欧美强力接应的新型中国式接应终于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