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较女排历届接应展望未来接应的变化

(2013-06-14 10:08:28)
标签:

排球

郎平

接应

女排

综合体育

体育

分类: 体坛博弈

看到一些关于崔咏梅和巫丹的话题,想起了过去的旧事,也聊聊自己对这几位接应的看法。

崔咏梅刚刚出道的时候,是以出色的弹跳、成功率极高的跳发球、以及前后排各个位置都能进攻(她的后攻能力极强,可惜生错了时代)而闻名,甚至一度被认为是郎平的潜在接班人。在过去看她在甲级联赛等国内大赛中,崔咏梅在2号位和4号位的高点强攻,国内队伍鲜有拦死的。她的特点的弹跳好、力量爆发好、滞空出色。一开始她打的纯粹实力球。而她的跳发球失误率比男排队员还低,但是进攻性在当时世界女子排坛可说是数一数二的水平。等到各位看到崔咏梅进入国家队后,由于伤病、年龄、以及战术体系的需要,崔咏梅的打法发生了巨大改变。记得当时她进国家队不久,她的进攻从追求高点强攻改为追求速度,明显进攻点放低了,扣球速率提高,力量下降,这也是后来大家看到的崔咏梅就是改变后的样子。

崔咏梅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周苏红类似,刚出道的周苏红也是实力派打法,跑动进攻、前后排进攻能力都有,肩膀肌肉线条很明显。但进入国家队之后,周苏红更多是地面保障加跑动进攻,强攻明显打得少了,速度越来越快。这是整体战术体系需要改变了队员的打法。

崔咏梅之前的接应巫丹,身体素质比过去的接应大大上了一个台阶。巫丹的弹跳和力量以及爆发力非常好。记得有篇报道说,巫丹13岁的时候,水平垂直弹跳就超过了75公分。虽然个子矮了些,但由于身体素质出色,力量大,网口不吃亏。巫丹首先她在青年队时候是打小主攻位置,进入国家队之后,本来应该也是主攻方向,后来因为肩部伤病,改了接应。刚出道的时候,巫丹已经是技术全面、实力出众的主攻手,17岁就进入国家队。后来因为肩部伤病才改到了接应位置。如果没记错,她在1985年与世界明星联赛中开始在国家队正式改到打接应的位置。

她的弹跳爆发力好,身体素质和滞空能力很强,扣球速度力量变化都有。以巫丹的身体素质,打后排进攻一点问题没有,只是当年中国女排没有后攻战术,因此她才没有打。快攻战术、调整进攻、地面防守一传、端拦网能力,不仅全面而且出色当行。尤其进攻方面,她的强攻、跑动进攻、交叉、背飞可以说任何一种战术进攻都游刃有余,启动快,进攻节奏变化多端,进攻效率很高。一定要挑毛病,就是发球弱了些。

虽然之前郑美珠的出现改变了接应纯粹保姆的角色,但巫丹的“全攻全守”的全面打法,得到了世界排坛的认可。当年美国排球杂志专门有对接应位置角色改变的分析,巫丹被认为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中国女排接应最早为各位熟悉的就是不久前离世的陈招娣,但陈招娣时期的接应职能,更多的作用是地面和二传,进攻不是她的主项。接应从保姆过度到攻守平衡的得分利器的变化,始于之后的郑美珠,被日本女排教练小岛孝治称为“球仙”。虽然身高才172,郑美珠弹跳力量不错,当年是国家队水平垂直弹跳最好的,但后来因为年龄等原因,身体素质下降,85年连篮圈都摸不到(305)。当年郑美珠扣球泼辣,2号位强攻、双快、双快一游动、交叉、甚至四号位强攻等都能打,她的长距离重飘发球也时常破坏对手一传。郑美珠的一传防守能力,到今天也无人能超越。郑美珠在起到极好的地面保障前提下,把接应位置的进攻融入到了全队整体进攻体系之中,她作为主力出道,实在1982年世锦赛,当初小组赛中国女排惨败给美国女排后,袁伟民立刻换了副攻(梁艳替换周晓兰)、郑美珠上场打接应。梁艳和郑美珠一直坚持到五连冠结束。

郑美珠的打球风格和后来黄金一代的周苏红风格有些类似,因此很多人把周苏红称为放大版的郑美珠。两者都是身形轻盈飘忽,打球泼辣,速度见长,地面能力极强。而相比较,巫丹的打法更为硬朗。当然周苏红时代的地面压力对接应更高,因为其他几个位置高大化、分工化,地面更多的工作留给了周苏红,因此与前辈相比,周苏红的地面照顾面积比过去几位接应更大,还要兼顾进攻。由于高大化以及分工的原因,到了周苏红时代,技术性接应的跑动进攻局限于背飞、交叉以及双背飞。因此从进攻种类来说,周苏红的进攻花样明显不如前几位。

崔咏梅如果出生在今天的排球,她会是邱爱华与曾春蕾的结合体,可惜崔咏梅时代,中国女排对接应的要求还是攻守枢纽,而且多少地面保障要求更高些,因此崔咏梅、巫丹的火力没有全面发挥。邱爱华时期,这是中国接应一次理念上的突破。邱爱华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攻击性为主导的接应,而且她不仅快攻战术不错,更突出的是她的1、2号位的进攻,尤其是1号位后攻,成为了98年中国女排的一个强大的火力点。应该说邱爱华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强力接应色彩的中国接应。但由于她负担了更多的进攻人物,所以她的地面负责面相对少了些,而是由其他队员(主攻副攻)去承担。

邱爱华的出现,是中国女排一次排球战术理念上的巨大突破。当时的女排教练郎平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主攻、副攻、接应进攻火力均衡的立体进攻体系。但这个理念对于国内排球来说实在太超前。大家觉得这种打法适合欧美而不适合中国,即便郎平98年拿下世锦赛亚军,也无法让这种战术体系在中国生根。胡进接手中国女排之后,中国女排战术体系重新回到原有接应的角色。邱爱华这位中国女排历史上第一个强力接应,也很快淡出了国家女排。

如今中国女排的接应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再次担任国家女排教练的郎平,拥有在98年启用邱爱华重组女排战术体系的经验。郎平同时招入了曾春蕾与张磊两个不同的接应。曾春蕾是纯粹的实力派强力接应打法,张磊是继承了郑美珠、巫丹、崔咏梅的风格,以跑动和地面能力见长。未来中国女排接应如何走,也要看主攻位置的能力。

如果双主攻一传体系为主,那么曾春蕾等强力派接一个必须具有极强突破能力来但当过去邱爱华的角色。曾春蕾未来需要证明自己有当起这个前后排进攻的实力,如果曾春蕾的进攻能力被限制,那么就看谁能但当这个火力点。很多人说郎平追求强力接应,其实郎平追求的是2、4号位不分家,2、4号位主攻接应都有前后排强攻并结合副攻组合跑动进攻的体系,而不是把欧美纯粹的强力接应移植到中国,毕竟中国队员绝对进攻实力不如欧美的强力接应,即便是巴西女排的明星接应谢拉,她的进攻也是介于实力派与技术派之间,不是明着高举高打。可以说,郎平追求的是一种模糊技术型和强力型接应的打法。未来曾春蕾需要的是加快进攻变化,变得更加技巧性一些,而张磊一派的接应,要加强自己的前后排进攻能力。

伤病和年龄是当是也是现在很多中国队员的最大拦路虎。像巫丹那样可以如此长时间打球的,极为少见。巫丹的排球生涯能如此漫长,和她先天身体条件好以及后天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分不开的。一位记者曾经问巫丹怎么能保持那么长的排球生涯,巫丹笑着指指健身房,说只要这里不偷懒就行。

由此可见,中国女排队员要有好的长期职业生涯,身体素质的训练,从娃娃开始就要注意。不要总是依赖队员的先天身体素质来“扛”大运动量训练,先天条件再好的队员也是扛不住的,郎平25岁退役,就是例子。未来,应该更多依靠科学的身体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医学和营养学等科学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