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排球联赛改革必须基于自由转会体制的建立

(2013-02-04 17:24:46)
标签:

排球

联赛

改革

郎平

体育

分类: 体坛博弈

如何才能盘活中国排球联赛这盘棋,让联赛逐步建立自己的“造血功能”?排球联赛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内转会制度。


 

转会机制包涵了两方面,一是队员的自由转会,其次,转会队员待遇的差异化。两者缺一不可。其目的,就是通过自由转会,提高联赛队伍的技战术水准与比赛的观赏性,吸引更多排球观众,不断扩展国内排球市场。至于第二点改善队员和教练的待遇,更是排球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通过排球市场的不断开拓、联赛竞技水平的提升、以及球星的培养,让排球联赛获取更多媒体的关注和商业赞助,商业赞助力度的不断增加,反过来进一步刺激排球市场的扩大和队员教练待遇的提升。如此良性循环,才能让中国排球建立起的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联赛名义上有转会体制,可是基本上是死水一潭。国内某些女排队伍,有的是进攻型队员过剩,有的是防守型队员过剩,可各队抱着“我不用、也不让对手用”的心态。没有人员流动,造成了各地排球运动员,常年与同样的教练和队友练球,常年隔网与老面孔的对手比赛,打来打去这几个队、就这几拨人、就这几种不变的风格,各支队伍的战术体系老套,技术痼疾多年不改。几年下来水准不见提高、只见退步,即便多年连冠的天津女排也不例外。


 

从观众角度来说,由于没有队员转会,各支队伍几年来都是一副“老面孔”,同样几个人在同一个队打比赛,缺乏变化,球迷们都已审美疲劳。由中外球员组合的恒大女排让大家新鲜了一阵,由于恒大进一步的转会需求被扼杀,如今也成了老面孔。加之多年来联赛水准整体倒退,搞得不少老球迷都懒得看联赛。基础排球观众逐年减少,电视转播、企业赞助的意愿也日渐消退。


 

一旦国内放开了队员和教练的自由转会,各个队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合适的队员或教练,反之亦然。转会制度不仅有益于队员个人发展,也有助于队伍水平的提高。


 

从队员角度来说,转会进入新队伍后,转会队员能动性更强。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发挥特长,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才能站稳脚跟。转会队员对新母队的主力队员们提出了挑战,为队内注入新鲜血液和竞争机制,从而刺激队员们不断提升自己能力。


 

以往我们批评中国排球运动员场上应变能力差,而转会是锻炼队员们综合应变能力最佳途径。转会后,队员必须迅速习惯新队伍战术体系、建立与新队友的默契、找到自己的技术优势。有些队员甚至可以考虑改变场上位置(如主攻转接应)。只有通过自由转会,才能让队员在不同队伍、不同风格、甚至不同场上位置中磨练队员的应变能力。周媛就是很好的例子,来到恒大之前周媛曾多次转会其他队伍,多年的锻炼使她的竞技技术水准保持得非常好,年过三十依然坐稳恒大女排主攻位置,场上表现丝毫不输于联赛其他年轻队员甚至国家队队员。


 

转会制度不仅有助于提高队员个人能力和地方队伍实力,也能增强每场比赛的观赏性。


 

体育赛事带给观众最根本的娱乐享受在于比赛的观赏性。无论什么项目,懒洋洋、无激情、一边倒的比赛没人爱看。体育赛事的激烈、观赏和精彩程度,是该赛事能否抓住观众眼球的核心因素。做大排球市场,要尽可能让观众关注“所有”比赛,而不是半决赛决赛。转会制度的优点,在于促使联赛各队的水准和实力越来越接近,从而让每场比赛的对抗性、观赏性和悬念感也水涨船高,如此的比赛观众才会蜂拥而至。这点在天津女排主场体现的最明显,每次天津与弱队比赛,现场观众数量剧减。而每次强队来访,体育馆立刻爆满,四面观众席立马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本土球迷个个群情奋勇,不顾一切地把各色各等的口号 不管内容合适与否 喊得青筋直暴、嘶声力竭、披头散发,就连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观众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样火爆场面虽有其不雅之处,但总归好过比赛现场稀稀拉拉、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


 

转会机制的另外一个增加比赛观赏性的作用,在于让每支队伍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面孔出现,尤其是球星级人物的转会,必然成为联赛的焦点,各类赛前的深度采访、专家分析、球迷揣测、八卦新闻立刻横飞,反过来刺激了常规比赛时候的现场上座率和电视收视率,商家赞助也就自然闻风而来。


 

从这点来说美国的NBA是最好的例子,NBA冠军只有一个,可由于NBA各队通过灵活转会机制,让各队水准接近,没有哪支NBA队伍拥有压倒性的实力,因而每场比赛对抗性、观赏性及胜负悬念很高。任何球星级人物的转会新闻,总会引起媒体和球迷连绵不断的讨论。让观众从季前赛、常规赛一直“疯”到总决赛。


 

转会制度不仅适用队员,教练员也应该如此。2012-2013年联赛,最令人关注的女排队伍不是恒大也不是天津,而是北京女排。北京女排近两年来的明显变化和出色表现,离不开蔡斌这位上海籍教练的巨大贡献。各类媒体和球迷论坛关于这位教练的采访及八卦新闻,其风头大有超过恒大的郎平和天津的王宝泉。


 

 

转会制度导致待遇差异化及其影响


 

转会机制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转会者的待遇差异化。 这本身就是联赛一个强大的“激励机制”。能力出色的队员,每次转会的待遇自然节节攀高,如果俱乐部要挽留,则必须提高对队员的待遇。长此以往可以根本上改善排球运动员的收入。即便那些不受关注的队员,当下工资得不到改变,但可以通过转会寻找在其他队伍的发展机会。特别是替补队员,转会去了另外一个队伍,一旦能力得到认可、技术特点得到发挥,脱去“板凳”地位后,待遇自然会得到相应提高。排球运动员待遇的不断提升,有助于吸引更多基层的体育人才参与到排球运动之中。


 

有些球迷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不就把高额奖金作为激励机制,让各队刺刀见红地去拼,谁得了冠军谁拿高奖金,岂不更好?还是那句话,靠金牌作为唯一的激励机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如果只有金牌或前三名的队伍能拿高薪和奖金,其他队伍依旧两三千元月工资,这样会击退大部分球队和球员的积极性,所有球员只会拼命往前四名的队伍里转会,其他无缘前四的队伍逐步退出,高额悬赏的作法甚至会导致联赛的腐败等不良现象丛生。


 

球员待遇的市场价格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财大气粗或成绩出色的队伍更容易吸引到出色的队员,很多人担心这样岂不是有钱的队伍可以买断优秀队员?这样的结论体现了对集体运动项目的不了解。排球在三大球中对整体配合要求是最高、最精密的,因此市面上不是所有优秀队员都适合自己队伍的建设。每支队伍需要根据队伍现状和战术体系,有限地选择合适的队员。即便是整体性要求不如排球的篮球足球,美国NBA、欧洲足球那些所谓豪门俱乐部,也不可能买下所有优秀球员。豪门俱乐部也必须按照自己搭建的战术体系来,转入自己所需要的队员。因此,上述的担心根本不存在。


 

转会制度和球星的必然出现


 

一些排球迷很反感球星二字。其实球星的作用是公认的,事实上,任何集体项目比赛中,球星人物的出现是早晚的事情。那些“靠整体不靠球星打球”的言论,说到底是“枪打出头鸟”的心态作怪。八十年代老女排如果没有郎平,也许有希望获得个把世界冠军,但五连冠的伟业就未必。即便是联赛冠军如天津女排,核心人物如李珊、张平、李娟、魏秋月就是球星,她们在天津女排不同时期各自发挥了在队伍中的核心作用。


 

在一个集体项目队伍中出现明星,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一件好事,证明这个队伍的核心人物有了。比如浙江女排,该队技术全面,可惜独缺一个攻击性强的球员,如果惠若琪能转会过来,浙江在联赛中可能走得更远。球星对一只队伍实力的提升,有着举重轻重的作用。而转会制度能够加速各队“球星”的产生,加快联赛各队实力的提升和比赛激烈程度。


 

基于球星对于一个球队的重要性,转会体制会不断提升球星的市场价格和待遇,长期而言也会推高联赛队员的整体待遇。体育明星除了球队工资,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吸引诸多商家赞助。当年迈克尔乔丹个人年收入数千万美元,而俱乐部工资只有数百万,其他全部来自商业广告。2003年女排获得世界杯冠军后,商家估算女排的当家花旦赵蕊蕊潜在商业价值达千万元,惜于各种原因,赵蕊蕊巨大的商业价值,无论她个人还是排协,都未能从中获取应得的利益。


 

事实上,商家赞助球星,不仅提高了球星个人总收入,俱乐部和排球市场的拓展也能间接地受益匪浅。球星高收入的物质吸引力,可以进一步刺激该项目在基层民众的推广,让更多人来参与到这项体育运动。


 

任何体育项目,明星对普及运动项目的推广是无法比拟的。足球界的贝克汉姆未必是最出色的技术型球员,可他对全球足球市场的开拓贡献巨大。由于贝克汉姆,众多女性观众,从业余的足球“追星族”渐渐变成了足球“懂行族”,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了足球的基础群体。多媒体时代,体育观众的拓展与媒体追踪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而球星的巨大社会效应,很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恒大女排刚刚成立,队内有黄金一代和天津女排退役的球星,她们的新闻成了各地观球迷关注焦点。而作为球队最大的明星教练郎平,凭借她个人巨大的影响力,让央视体育台破首度例转播了恒大在B组的所有比赛,轰动一时。体育明星对市场的推动和影响力可见一斑。更多的媒体青睐和高收视率,反过来刺激各种商业赞助的投入。


 

因此发掘和培养球星,不仅是队伍综合实力方面的需要,也是体育市场不断开拓的需要,市场越大,观众越多,体育项目的商业价值也就不断增加,进一步强化了联赛的造血功能。


 

俗话“一将难求”,球星的出现亦非易事。无论是球星本人、俱乐部或者赞助商,都会尽可能保持球星的竞技状态,延长了他们的体育生涯。长远来说,这样能提升中国排球联赛中各队的诸多薄弱环节,如体能训练、伤病控制、康复训练、运动医疗的水平。赵蕊蕊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不科学的高强度训练只会让“巨星”化为“流星”。只有科学训练,我们才能避免 “赵蕊蕊悲剧”的再度发生。


 

转会制度的引进来的进一步改革


 

国内的转会制度,而长期来说,必然逐步走全球化的引进来、走出去,通过加强与世界排坛的交流,加快提升联赛和中国队员竞技水平。


 

中国女排以往对欧美队伍的强力接应和主攻的拦防一直是一个弱点。为此,郎平借助恒大女排平台引来的国际一流主攻手和强力接应,采用了欧美队伍常见的两边拉开立体进攻体系,让国内联赛队伍都能有机会和世界一流队员交手,熟悉这种欧美战术体系的攻防节奏。如今女排的显著进步,就是在对后攻战术的运用以及对欧美队伍12号位进攻的拦防能力的提高。联赛队伍在这两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联赛比赛中战术性后攻越来越多,恒大外援的进攻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如入无人之境。


 

然而受制于联赛规定,目前联赛队伍只允许两名外援上场。郎指导出于培养国内队员习惯欧美主攻与接应的考量,过去三年的外援都是接应加主攻。其实除了接应主攻位置,欧美队伍在副攻、二传、自由人等位置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副攻的拦网和男子化进攻、二传的分配球理念、自由人的跑位意识和照顾面积等。为了提高地方队伍的学习效果,联赛应该允许三名外援上场,并且鼓励更多队伍引入世界级的高水平外援的到来,改变联赛“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局面。


 

有些观点认为有恒大一个队伍有外援就够了,何必要花钱让其他队伍也引外援?如果光靠恒大女排有外援的话,在小组赛(仅限与恒大同组的队伍)和八分之一赛阶段,本土队伍有机会恒大打两场比赛而已。如果恒大进入半决赛和决赛,另有两只地方队伍分别能和恒大打两到三场比赛。如今联赛队伍极少有国际比赛锻炼机会,广泛引入外援可以弥补这一点。如果有四五支队伍有外援,国内联赛队员就能有更多机会近距离与世界高手对垒,这样边练边赛的实战效果,难能可贵。


 

 

转会制度的走出去


 

除了请进来,还该谈谈球员的“走出去”。过去中国女排队员只有退役后可以去欧美联赛。当年如此规定,考虑到中国女排是世界强队,不放现役队员出国打球,也是出于“技术保密”。在今日“电脑排球”放大镜下,任何队伍已没什么秘密可言,排球人才全球流动不仅是职业化的需要,也是不断促进排球运动发展的动力。


 

有些国家如美国、泰国等没有自己联赛,于是他们“借鸡生蛋”,把自己国内最优秀、最有潜力的队员放到其他国家的联赛中锻炼,以此迅速带动本国队伍水准。泰国女排主力队员最高身高才180,而正是这支过去我们从来不会关注的亚洲女排队伍,过去几年已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了身高比她们高出了十几公分的中国女排。


 

把现役国家队队员放出去,对于队员能力的提升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到一个文化背景、国籍和语言不同的俱乐部中打球,每天近距离与世界级教练与队员训练和交手。这样的培养环境是国内联赛所不具有的(至少目前不具备)。为了提升国家队队员的技战术、阅读比赛、临场应变的综合能力,未来我们应该开放这些现役队员去海外打球。


 

转会外教的益处


 

最后提一下引入外籍教练的事情。很多人反对引入外教,对此我有不用看法。如今引入外籍教练,目的不是引入一个人,更重要是引入一个汇集训练、信息收集分析与临场指挥的高科技体系。目前全国除了恒大,其他队伍都没有使用这套“电脑排球”体系。一种普遍看法认为当年袁伟民就是靠智慧打败了美国女排教练老塞林格的电脑排球,陈忠和2004年的两连冠也没有使用高科技。他们认为电脑排球是赶时髦,据说国内买了电脑排球软件后,最后束之高阁。


 

电脑排球在80年代的确受制于电脑软硬件的不成熟,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电脑排球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排球教练们日常训练、分析对手、和临场指挥的不可缺少的手段。电脑排球的模式运用广泛,举例临场指挥模式来说,比赛期间,多名教练助理在比赛现场收集自己和对手的信息,然后立刻把场上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无线通讯转交主教练。相比较传统作法靠主教练审视比赛、手工记录原始数据来分析场上情况,电脑排球信息收集的广度深度、及时性、细分性和分析决策的效益要比传统模式快得多。现在引入电脑排球根本谈不上什么赶时髦,而是一种必须。不然比赛中,我们主教练阅读场上比赛的变化和决策能力将时时处于被动,更不用提平时的科学训练、深入分析对手的能力了。


 

此外,引入外教还可以包括体能、伤病控制、营养康复、运动医学等我们的传统的薄弱环节,这样有利于提高队员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保护和延长优秀队员的体育生涯。


 

总结


 

中国排球发展的旧有体制靠的是金牌效应、政治影响、以及铁饭碗福利制度。这样的机制没有自我造血功能,必须依赖国家和社会不断地“输血”。而今这样的输血机制,随着国内国外大环境的改变而动摇。排球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能力自给自足,而不能再依赖政府、社会、媒体、企业的“无私贡献”。


 

要建立我们排球联赛的造血机能,转会机制的建立是第一步。当然建立转会机制仅仅是联赛改革的一方面,要让转会机制能顺利运转,联赛的战略理念、管理和监管能力必须全面跟上。考虑到中国举国体制的特殊性,拷贝欧美俱乐部体制的作法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参照CBA等其他国内俱乐部联赛的作法,逐步完善联赛的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