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诗:他乡梦故乡
(2011-09-09 08:17:58)
标签:
中秋诗原创文化 |
分类: 文学艺术 |
渺渺冲天阙,琼灯悬桂堂
氤馨笼城郭,万里飘醉香
素娥开夜宴,仙品列琳琅
红腊如云照,盈盈莲步忙
彩轩拨雅韵,桃袖卷飞霜
欢尽罢歌舞,云鬓湿浓妆
银盆濯胭脂,酽茶沁指凉
倦欲倚竹塌,恍闻泣低巷
推窗月下听,淡淡烟竹晃
触景萌旧怀,红豆忆檀郎
悄声问薄悻,今宵在何方
久未见字来,莫非将我忘
幽幽语怨怨,默默泪行行
十指抚青丝,抬头望巫唐
千山飘海雾,野舟泊秋江
钟敲夜雀啼,茅店孤灯长
可怜千里客,孤影自彷徨
踏香疏篱圆,琴挑石鼎旁
淡酒洗浓愁,狂歌掩神伤
辗转恼无眠,不知更几响
掐指算归期,残烛豆焰芒
东海浮鱼肚,枕角和衣躺
空杯对空壶,他乡梦故乡
从模糊的记忆中,我就在路上,坐着夜车,看着窗外远处的房子窗户透出暖黄色晕光,想象那家人,一定刚刚做好了饭,孩子绕着父亲在玩,母亲忙碌着把热腾腾的饭菜放好。砖瓦房内简朴的白墙,普通的桌子椅子,却是暖融融,其乐无穷。而我却还在车内颠簸着,幻想自己就是那个小孩子。
从小我在祖父祖母边长大,知道父母远在塞外高原。去了父母那里,祖父祖母舍不得,到了祖父祖母这边,想自己的爹妈。一直这么飘来飘去,也明白了父母和祖父祖母我只能选一边住,要想两边都在一起,那是没有可能。人生一辈子,也许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只能选一边,而不能,两个都有。后来读了东坡先生的“阴晴圆缺古难全”后,不觉大笑。
一次,幼年的我突然对着爸爸妈妈说,我觉得我以后一直会这么飘来飘去。小孩子一句话,父母记得牢牢的。等到我某天准备出国“洋插队”留学,父亲在信里还提到当年我这句孩童无心之语。
从小是挣扎在“是上海人还是山西人”中,出国后变成了中国人和外国人。当自己漂洋过海十多年后,渐渐觉得自己更像是地球人。地球是我家,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无非在同一屋檐下从一个房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而已。慢慢有了这样的概念后,幼年对自己漂泊的那份多愁善感渐渐消失,人也变得更淡然从容。
记得80年代末自己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学期的中秋是一个人度过。当时自己的梦想是搞英美文学和翻译,一个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文学青年。记得中秋那天,自己信手写了一首古体诗,算是五言律诗,最后两句“空杯对空壶,他乡梦故乡”脱口而出。这两句,也许是自己幼年多次漂泊思念的总爆发。愣了一会儿,觉得这两句还算是不错的警句,分量也挺重,但放在这首小诗中,有些浪费。又想起红楼梦中贾宝玉为林四娘故事定诗歌体时说要长篇古风才合适,当下觉得正合我意。因此决定丢开这首小诗,重新再写。
从小我偏爱诗经乐府的古体诗,不太受制于平仄等规矩。平仄本来是为了增加中国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性,如今中文发音已经和古诗不同,过于拘泥于平仄也有些太死板。自己也懒得去记那些律诗词牌的平仄规矩。故而偏爱古体诗。定了体裁,对于是用五言还是七言也斟酌了一下,既然警句是五言体,因此还是用五言。七言虽然细腻,但五言更白描写意,也符合当时的心情。
内容上一开始也想了半天。如果长篇古风,光写一个人的中秋,显得太单薄,写多了容易给人有重复感。因此决定大胆一下,写两个人的两地相思。可是要把两个人的相思情放在同一首诗,而且要有时空转换,古诗中极少见。凭着十七岁时的一股子冲劲,反正是写着玩,何必自己约束自己的思想。因此决定写这首时空转移的两人中秋。
写得过程中,如何处理时空转移是一个很大挑战。如何让读者清楚地知道我开始转移人物和地点而不被搞糊涂,但又不能让人觉得这更像两首诗歌强行捏在一起。这个转换想了很久,数次改动后,才有现在的通过写景来处理。初稿出来后让同屋室友读,他们虽然嘲笑我的时空大转换思路,不过倒也证明他们看明白了转换人物地点的过渡,让我松了一口气。
自从那年写完后,这首诗歌的骨架子一直没改动,偶然改动几个字。一开始写,整体多了点堆砌点缀伤情的字眼,后来除了一开始为了烘托气氛保留了一些堆砌的点缀感情词儿,等到时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越往后的辞藻越尽可能朴素简练,尽可能借鉴写意山水的那种境界。
这首诗写完后一直没有名字,今天早上起来后,想起古诗十九首中不少是拿诗头第一句为诗歌名,我何不用自己诗尾的那句做标题?因此决定把这首20多年前写的古风题为“他乡梦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