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国寡民
(2010-05-09 20:22:13)
标签:
道德经老子佛道社会历史杂谈 |
分类: 儒释道医 |
2010年5月9日星期日
道德经中一句“小国寡民”,被后世,特别是现代中国人,嘲笑得前仰后合,觉得这是老子最荒唐的提议。
第一次读到这个主张,也觉得很可笑,老子怎么会提出如此简单幼稚的主张。但第二想,觉得老子这样的人,该不会轻易提出这样看似很荒唐的建议。毕竟在他那个年代,春秋列侯诸国的数量繁多,之前也有夏商,任何智者不至于幼稚到认为小国寡民是可行的。
一次和几位八零后聊天,一位年近30的八零后感叹,他发现,任何国家社会问题的根本,都是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所导致,比如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只能拿到区区一点稿费,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写那些荒唐文章来糊口。
他此论,引出了分配怎么才是合理公平的这个议题。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别指望会有这么一天。即便是回到1960-70年代的中国,收入差距还是存在,并非想象中的平等。
除非 ---- 我当时豁然说道 ------ 除非回到原始社会小国寡民那种生活方式。
说完之后,自己不禁哑然一笑。随后说,可笑我们现代人一直挖苦老子小国寡民的主张,其实小国寡民主张,也许才是最能接近公平收入分配的途径。老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明白了人类社会苦难的根本和解决的方法。
现在社会提倡的,正是《道德经》中所倡导的反面。社会充满难得之物,从钻石贵饰到豪宅豪车,种种五色五声,时时刻刻逼迫得令人发狂。巧取豪夺,被视为“有本事、有能力”,是所谓的成功之道。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和如今的社会相比,本质上没有差别。诸侯之间征战,无非为了抢夺土地、资源、难获之物。当时的人们,或醉生梦死,或穷凶极恶,或意气风发,或奔波呼号,社会不平,暴君暴民弄臣增多,家庭积累财产,便生亲戚倾轧不断。也缘于此,诸子家说也就增多。正是,“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
我们不是回不去小国寡民,老子很清楚,而是不肯放下。
人类社会的发展,犹如吸毒一般,越吸越感觉良好,哪怕人人知道,这种美好感觉完全是虚空幻花,唯一的办法是不吸毒,可还是忍不住会继续吸下去,万劫不复。
世界各国神话中,都提到过人类文明被毁灭过多次,只有那些本分天明、不挣不多的好人留下来。每次文明的复兴,都是从小国寡民开始,或者说原始社会开始。
现在人类世界,距离小国寡民越来越远。继续下去,结果如何,不言而喻。
与其继续嘲笑老子的小国寡民,不如想想,我们是继续糟蹋地球,还是早些回头是岸。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