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半殖民地
(2009-09-17 13:33:15)
标签:
信仰宗教二元论半殖民地西方人中国杂谈 |
分类: 儒释道医 |
现代人的二元论逻辑思想极其严重,在二元论的逻辑中,A和B不可兼得,当你同意A结论的时候,必然是要反对B的,A与B之间具有绝对排他性,这就是二元论逻辑的可怕之处。当代国人中这样思考问题人很多,占有统治地位。如,既然你选择相信科学,那么你必然要反对宗教迷信。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恰恰是包容性很强的一元论,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西方世界,如今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古老思想的伟大。即便是学问不怎么样的美国总统小布什,也知道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能够包容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在世界历史罕有其比。
然而在近代中国,由于科技经济的落后,导致国人放弃了很多传统思维,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哲学、和宗教的两元论思维逻辑。如今中国大中小学的教科书内容,可谓是最接近全盘西化的。中国传统的佛道儒思想,严重的被打入迷信和精神鸦片的冷宫,客气点则被归入朴素辩证法范畴,不管如何,传统思想总体被认为是落后的、初级的、与时代脱节的。
因此,西方机械的二元论“非我即你”的逻辑横行中国。正如国人对科学的膜拜和维护,远远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
在两元论逻辑中,必然存在两个对立的双方,不然他们就无法为各自的信仰寻找一个立足点。攻击另外方,成为了本方的最根本的立足点。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观点受到攻击的时候,被攻击的一方也很高兴,因为对方的攻击,反过来证明了自己在二元论跷跷板中的存在价值,因此被攻击,也就成了自己存在的基础。
现代人有一种乐趣,看到一个有信仰的人,很喜欢去挑战对方的信仰,挑战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而是为了破坏对方的信仰,打倒对方的信仰。甚至不惜断章取义、歪曲对方的话语。在中国很多大学里,这甚至成了所谓“辩论”风潮,谁能辩倒对手,证明你是强者,是聪明人。在华人世界中,大陆大学生的辩论能力首屈一指,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人大学生在与大陆大学生辩论时,往往连十分钟都坚持不了就投降了。
二元论者,喜欢通过理论压倒对手,但又希望对手不要轻易放弃。作为被攻击的一方,如果你放弃守卫自己的观点,虽然能让胜利一方取得暂时的快感,却又不是攻击方所需要看到的,攻击方其实很喜欢对立方能防守。一旦对方撤退了,那么攻击方不得不再去寻找一个攻击对象。
其实攻击方最希望看到的,是对立方不放弃自己信仰的同时又不得不臣服自己。这种强者对弱者的优越性,让自己看到了所信仰理念的巨大光辉,浑身充满了征服感和成就感。
听上去很矛盾,其实这就是现实。没有穷人,富人不会感到自己富裕。富人对穷人的嘲讽、谩骂、羞辱和炫耀,让自己感到作为富人的优越性。这种强对弱情况是否听上去很熟悉?对了,殖民心态!
人类在物质方面如此,在精神方面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破坏和攻击他人信仰的最大目的,其实不仅仅为了信仰,而在于体验一种不平等的优越快感。这时候,信仰不再是第一位,信仰成为了自己取得不平等快感的捷径。
当信仰成为了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工具,信仰开始变色,其精神性逐步削弱,在弱势人群的心中,渐渐失去了作为精神支柱的地位。
直到另外一种新的信仰崛起推翻旧的信仰。不久之后,新的信仰又会成为一种强对弱的工具。
这种现象在印欧文明群的历史上,真是层出不穷,这种强烈的排他性思维,形成了西方人“非我即他”两元论逻辑。
如今我们中国人也学会了,在两元逻辑辩论方面,国人现在可以说比西方人还像西方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西方人反而开始学习我们中国人所放弃的一元论思想,把国粹的儒佛道经典当成了宝贝。
但是和中国人的作法不同,西方人在学习东方的同时,没有放弃自己传统信仰和精髓。
而我们中国人,则是采用了“不破不立”的逻辑,不是建设性地看待传统智慧,而是将其彻底打翻在地、踏上几脚,然后去学习西方的东西。结果发现学西方的东西,自己实在是学不到其最高境界,绝望之下,又开始对西方的作法提出“不破不立”,改走自己的路。
几十年来国人一直在跳着摇摆舞,长着一张东方脸,穿着西服牛仔裤,说着一口不咸不淡的中式英语,写着被改得哭笑不得的中文,对外说为五千年文明感到骄傲,对内骂易经和中医都是迷信和骗人的。
全世界,谁也不能否定中国国人比过去富裕多了,科技发展多了,物资强大多了,可在精神和信仰领域,到今天我们还是一个半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