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融出海首先要做到风险控制

(2008-11-11 09:24:10)
标签:

金融

银行

qdii

风险

控制

管理

投资

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

股市

财经

教育

分类: 政经商银

文/ 龙凤剑客

 

    2007年时,银监局鼓励中国的商业银行到海外投资,为国内银行客户推出QDII的海外投资产品,以增加国内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多样化选择性。当时不少基金和银行都纷纷申请QDII身份,以取得到海外投资的资格。当时受到银行界和投资者的追捧和叫好。后来发展到鼓励中国金融机构到海外进行收购国际金融公司。

 

    2008年金融风暴从华尔街刮向了全世界,看看咱们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投资成绩。平安保险投资富通银行投资损失了90%,中投集团投资黑石集团,一进去就亏损了几个亿美元。其他的收购到底如何,目前还看不出业绩。QDII产品则是收到全球股市系统性的大滑坡而都处于亏损状态,买了QDII国外投资产品的投资人,也是看着自己的本金亏损,毫无办法。从银行到基金公司,一个个都如热锅上蚂蚁,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金融出海是必然的,要想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的金融行业必须走出去。问题是,我们的金融行业和国际脱轨时间太长了,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脉搏早就没有了解放前的那种敏感度,贸然进入现在的国际资本市场,犹如不带导航系统进入太平洋一般,很快会失去方向。

 

    有人说不懂可以学嘛,可以像过去那么摸着石头过河。中投公司就是这种摸着石头过河中建立起来的国际投资公司。当中投刚刚成立之际,那些新上任的中投公司的官员们,个个意气风发。当时在电视上看到中投那些管理者身上的一副“官腔”,我就感到这个公司如果让这批人去管,早晚要出事。果然这句话说了没多长,中投的投资就“中大奖”了。投资失败后,他们还不忘立刻说,我们是长期投资,短期亏损不能作为业绩考核的标准。如今他们的业绩如何,只有他们心里清楚。也希望他们真的清楚,就怕亏损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要出海国际金融市场,对于中国金融机构来说,熟悉书本上的金融产品是一回事,但是参与投资活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要在国际金融市场玩,要对国际的经济走势、投资行为、商业敏感度、风险控制有着很高的认知和经验,此外,投资的任何股票,对于该行业在国外的营运要有很深研究,同样的行业,国内公司的企业行为和国外的同样企业行为,差异性很大。可是我们的金融投资部门对此,别说经验,就连理论认识都很少。这样出海岂不是自己拿客户的钱去开玩笑?拿纳税人的钱去开玩笑?

 

    中国金融机构要出海,事实上首先要做的,在了解市场的同时,必须同步做到风险控制。我本人在美国和香港的公司和金融公司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可是说这是华尔街过去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之关键。摩根大通之所以能这次避开金融风暴,和他们一直以来在行业中出色的风险控制极大的的关系。

 

    然而中国金融机构,做得最差的就是风险控制。中国某四大银行,在上市后立刻要招聘一位全球风险控制首席执行官,用教科书版的要求写了一大堆对该职位的职能描述和对应聘者的经验要求,并登载了国际金融报刊上,向全球招聘。过了一个多月后,该行宣布已经找到自己的风控首席执行官,这位风控首席,原来是该行的一位内部高管,在该行一直从事了20多年的办公室主任,此次担任了风险首席执行官。搞得那么热闹,却选了这么一个人担任这个可以说是金融机构中最要命的职位,当时成了金融界的一大笑话。

 

    风险管理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的利润,也不是盈利中心,但是如果中国金融机构不能真正的做好风险管理,那么其潜在的损失,是非常可怕的。欧洲巴凌的倒闭就是例子。而今在我们中国金融机构没有一个相比较成熟的风控系统和管理之前,盲目出海投资或收购,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这个损失不仅仅局限在金融界,制造业也是如此。

 

    不少人说,很多中国的银行表面都已经有了风险控制的系统和报表,这难道不是风险控制?其实,这又是一种幼稚的说法,文字上的风险控制仅仅是纸上谈兵,是不够的,风险控制的核心,是如何去分析数据、判断风险,然后进而调整管理金融产品。风控不是耍嘴皮子,这是真正需要时刻盯著、随时调整营运策略和行动的领域。

 

    中国金融界的管理者们,你们扪心自问,风控我们做到了吗?如果做不到,你的金融出海,还是缓行为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双面的欲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