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9月6日,遛马路时的胡思乱想,临时凌乱下笔记下。)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有”的母亲下面,世间一切变化,无穷无尽。而这些无穷的变化,是以“无”为基础。“无”“有”本是一体,色空原是一体,在人间,借助阴阳之力,化为“生”“灭”。所有的变化,无穷无尽,单一的现象,皆有生灭。
因此,万物的生灭,在阴阳轮回的世界中就是万物的无常,也是万物无穷无尽表现的方式。如果一个东西可以不生不灭,那么它就完美了,如果完美了,也就无所谓“生灭”。因此不灭的真理,不灭的道理,无法在阴阳世界,以具体的语言现象来出现描绘。不生不灭的这个“东西”,恰恰就是有生有灭的这些“东西”的母亲。因此语言、理论、逻辑、万象,都是不生不灭之真理,在阴阳世界的部分体现,但它们却无法完整地描述“真理”。犹如一碗水,无法完整体现一口井的水。
拿语言来说,人类的语言,是一种线性逻辑的产物,被时间、空间、思路、逻辑紧紧地限制,是一种单维的、十分机械的产物,极易引起差异理解的。我们生活的空间,按照目前人类五官可以理解的,却是四维的世界,也就是三维空间加时间,而且是运动的,活泼不停的。可以说,人类的语言逻辑的单维性、机械性、和差异性,导致了语言的表述能力极为有限。
人类语言描述四维的空间中的万事万物,十分吃力。这具体表现在各类科学哲学宗教的理论方面。他们的书籍和理论,都是文字表述,也都是当下一刻的描述,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理论就随着外界的变化,逐步不被他人所理解。因此时间性的局限,因此这些理论,都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各类理论的范围也越分越多,越分越细,繁杂无边。
语言为基础的各类理论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变化,在人类看来,似乎是在进步。其实理论之所以不断被更新,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语言的局限性、时间性的体现,还有就是世间万物,变化无穷,无论你推出多少理论,你也无法完全描述和解决疑问。
古代的社会相比较简单,那么理论简单些,到了现代社会,人口爆炸,人类社会结构变得复杂,于是就相对应地出现了社会学,越来越复杂。我们总觉得下一个理论比上一个理论更加深更加具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些理论,无非“猴子荡秋千”,从一棵树荡到另外一棵树。可以无穷尽地分析、分类下去。分类分析到最后,也分析不到一个究竟。还是在一个象限内,绕来绕去。
随着人类所谓的进步,理论越多,世间一切也就越来越复杂。似乎永远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完美的语言能描绘人间一切。其实梦想用人类语言来描述永恒不变的真理,是不可能的。因为语言本身也是一直在变化之中,语言本身内在局限性的瑕疵。因此就有了,“道可道非常道”,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便有了“佛法不可言说”的感叹。单维机械语言连四维空间中的万物都不能描述穷尽,更何况让语言来描述比四维空间更为广袤的道、悟的境界了。
可以说,人类语言无法来表述四维世间的一切,正好反过来证明了,“妙有”无穷大的体现,“有”的母亲,在阴阳轮回世界中,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象”,如果人类用自己的语言、逻辑、五官实证来观察世界的话,我们只能是永远困在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在自身生老病死的轮回中,像推磨的毛驴,追逐自己尾巴的小狗一样,不停地打转转。
不生不灭之永恒的真理,语言只能局部体现,不可能全部体现。如果由于人类语言不能全部体现真理而否认真理的存在,这只能说明是人类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而不能因此证明真理的不存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