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次中国女排的阵容已经基本确立,当然,这个阵容不是完美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胜利而被掩盖了。
首先就是防守。这个问题,基本上只能依赖队员的互补和磨合慢慢解决。由于场上队员高度大增,除了张娴和周苏红“身量”还算比较小巧,就连刘亚男、李娟的身高都在1米86上。队员身高上去了,队员在一传防守时,相互之间的灵活性一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减弱。因此我们很难再要求这批女排队员,能够达到当年铁三角(周苏红、刘亚男、张娜)的水平。作为自由人,张娴要苦练技术和意识,周苏红刘亚男要维护好自己的状态,李娟必须在提高进攻能力同时,要精细自己的一传能力。同时高大队员如薛明、王一梅,在在各自的防守活动范围内,提高判断卡位的能力。
快攻组合,如队员相互错位跑动战术也比过去减少了。这里也有因为队员身材高大后,打高速度的快攻组合战术难度加大,队员碰撞的风险也随之提升。应该说,这也是高大化之后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比如交叉进攻,在世界男排强队中已经把这些快攻战术立体化了,也就是把前排交叉进攻改为由两名队员在前后排来打了。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队员身材太高大,那种“贴身多人组合快攻”很难打,危险高,效果也不好。男排可以依赖身体素质打前后排快攻组合,而女排队员则受制于目前的弹跳滞空能力,还无法把快攻组合立体化。因此未来那种眼花缭乱的前排快攻组合,如双背飞等,可能会进一步淡出女排快攻战术中。当然,随之而来的,更多是队员们依靠自己的高度、力量来实行在前后排多人跑动掩护下的单兵作战。
目前而言,中国女排还有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二号位进攻。虽然周苏红由于各种原因,战术进攻在过去几年被对手看得很死。但在赵薛王同时到位的情况下,如今应该胆子大些。现在的问题不是周苏红能不能打战术进攻,而是如何去打。过去两年双背飞和前交叉效果不好,但这次周苏红在薛明前快掩护下的背交叉效果还是不错的。这点,需要二传和教练组恢复一下对周苏红以及二号位战术攻的信心。毕竟除了双背飞和前交叉,以周苏红的个人能力,二号位战术攻还有得一打,如果一局里能够偷袭上两三个,就能让对手拦网判断难度增加。
此外,立体进攻上缺乏一号位强攻。这点在讨论立体进攻中已经涉及,不再重复。希望王一梅能够再接再厉,也能练出这门欧美队员所具有的后排“必杀技”。
未来对中国女排这套双塔立体进攻体系的挑战,还在于如果我们身处逆风球时,是否还敢于像今天这么放开了打。毕竟这套体系比较新,需要在大风大浪中多摔打几下。特别是在比分落后、一传不太到位等的情况下,二传手和教练组能否坚持这么放开了打,还有待进一步的磨练。2006年世锦赛巴西女排在和俄罗斯的决赛第五局,就是到了关键时刻犯了保守的错误,一传到位后,放着自己的副攻战术不用,竟然坚持不懈地和俄罗斯拼起了四号位强攻,结果遗憾世锦赛。
中国女排的任何战术运用,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亚洲排球的整体化打球为基础。而整体化打球体系的形成,以及各个环节的互补串联,是需要时间的磨练。而目前我们的这套双塔立体进攻战术还不够熟练,和一些主要对手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如,整体进攻速度上比巴西女排略有逊色。防守判断及站位、小球处理和整体的稳定性上,我们比意大利差点。此外,我们对于欧美队伍的1号位后攻和2号位强攻的拦网和防守,还是有些拿捏不定。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面对的问题。
无论如何,这次中古比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排一次质的变化。希望女排队员调整好心态,百尺竿头,在精神和技术层面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完)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