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是否过剩,最近成为了很多媒体的焦点。中国企业真的不需要那么多海归了?中国教育体制已经真的能培养出抗衡海归派的毕业生?有意思的是,香港从2000起,对于海外大陆海归派频频招手,只要你有海外硕士和一定工作经验,香港政府张开手臂欢迎你到香港工作。而香港的经济发展已属于第一世界。同时,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找工作也越来越容易。第一世界的香港美国,中国留学生们都能在那里轻而易举地找到工作,为何在迅猛发涨的中国,反而没有了海归的市场?
首先,很多人把留学归来笼统地归入一个海归概念,这是错误。刚毕业的海归们,由于是从中国的学校到美国的学校念书,一点没有工作经验,立刻回国工作,自然是要从底层开始,这些通称小海龟。目前,中国海归中,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据说不到3%。因此大部分海归都是没有工作经验和明显特长的小海归们。这是海归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很大原因。
从长远来说,有了海外读书经验的小海龟们,在适应了国内社会的游戏规则后,他们的发展前景在某些方面有着必然的优势。特别是对那些要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企业,毕竟有海外教育经历的职员,对于文化差异和语言能力更有切身体会。这是国内大学生无法相比的。但小海归首先要放低身段,好好积累工作经验,厚积薄发。不要好高骛远,不然会搞得自己高低不就。俗话万事开头难,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一些少数的,基本属于是“大海龟”,就是具有在国内外多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国际上突出研究成果的海归。这些人往往年龄已经在30以上,希望有了海外学历和工作经验后,能为自己职业生涯的飞跃打下基础。这样的大海龟们往往有着自己的专长和经验,胸有大志,希望能在国内大展手脚。可是,往往这样的大海龟,在国营单位或民营企业很难过日子。你或许能被大老板看重,但大老板周围的那些人,不少对你非常眼红,将大海龟视为自己提升的绊脚石。在中国企业尚不具备较为公平(绝对公平是没有的)的体制来选拔人才之时,一个能干的大海龟往往在企业中身处较难的境地。过去大家对海归的热潮,已经引发了这些本土中层管理干部对海归的敌意。因此,很多企业老板在招收海归的时候,反而有些顾虑,怕影响人事关系。因此,大海龟一般比较好的去处还是外资公司。
此外,大海龟的很多管理技能和技术理念,在中国还都处在理论层面,有的理念根本不存在。所以,中国本土企业觉得大海龟虽然经验丰富,可有点“水土不服”。不如来个“本家人”更加容易沟通,做事更放心。所以造成大海龟最近几年出现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的现象。不少笔者认识的海归,奋斗了两三年后,都黯然返回海外。
如果说小海龟找不到工作还情有可原,那大海龟找不到工作,说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因此对于那些大海龟来说,如果是要给人“打工”,最好是两手准备,一定不要完全放弃自己在海外的联系。如果有机会去香港等地发展。毕竟香港美国等发达地区,对于人才的认可有着成熟的社会机制和基础。你到了那里,自己的价值能较好地体现出来。
如果留在国内,一定要找一个能力排众议、全力扶持你的“唐太宗”才行。而即便你遇到了这么一位唐太宗,也未必能保证你的成功,还要看你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笔者认识一位非常能干的来自美国的中国职业妇女。她得到了一位中国上市公司老总的全力支持,但自己干了三年后,还是被老总身边的那些“家兵”用软刀子给搞得身心交瘁,最后被排挤走了,她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工作。这里有中国本土人事关系复杂的一面,也有大海龟自己心理承受防线的不够坚强。想到自己在海外能轻松地挣钱又不用费太多脑子,在中国艰难发展与美国生活品质之间,她最终选择了轻松的生活。
总体而言,中国真的海归过剩了吗?如果高度发达的香港都在拼命抢海归派,经济基础和管理体制落后的大陆根本没有理由认为海归已过时。长期看,中国大陆恰恰是缺少海归,不是海归过剩。当然,大小海归的回国发展,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长土壤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