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玄奘取经谈佛教宗旨是否厌世

(2007-03-10 16:59:29)
分类: 儒释道医

      一日和一位网友聊天,说到陈晓旭出家以及佛教。这位网友对佛教的观点,与一般主流看法类似,佛教是一种厌世的宗教,陈晓旭出家肯定是受了刺激或者打击下,极端厌世,才会出家,自寻清净,不想再和红尘打交道,并问我对此有何看法。

      忽然间,我想起近日来,中央十台正在播放的玄奘取经历史,恰巧这位网友也看了,于是我便问:“玄奘为啥不辞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去取经?”网友想想,说:“他好像是发下重誓,要去西方取经来拯救众生”。停顿了一下,他接着又说:“玄奘取经的作法,岂不是和佛教厌世哲学有冲突啊?”。我便回答:“不冲突!佛教从来都不是厌弃人世的。厌世并不是佛教的宗旨,只不过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手段。大乘佛教目的是自己觉悟后,还要发大慈悲心,来拯救所有众生。所以佛教不是不和世间打交道。相反,佛家智慧还能运用于人间的一切政经商教科学等领域。”

      听了我最后的一句话,网友更是感到不可思议。佛教智慧怎么还又和人间扯上了关系。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止一次遇到。在美国时,一位成功的商业页者,由于感到自己对佛教的信仰和日常的工商管理有着很大的冲突,也曾和我探讨过类似问题,“佛教的厌世,必定和日常生活如工作恋爱等等相冲突吗?”很多朋友看了我写了些关于佛教智慧与商业的结合,觉得和社会上那些“商用易学”、“商用孙子”、“儒商”等是做法类似,但又觉得佛家讲厌世清净,和易、兵、儒的入世哲学完全不同,不应该和商业管理等联系起来。把佛学和尘世的东西联系起来,岂不是玷污佛家?

      首先要说的,佛家所谓的“厌世”,核心是“看破红尘”,并不是让你隔绝人世。凡与世隔绝的人,对世间并没有真正的认识。与世隔绝,只能说明这个人对世界有厌恨。从佛家角度来看,对世间的任何“爱”和“恨”,都不是看破红尘。真正看破红尘了,无论地狱、人间、还是天堂,都属于佛家“一真法界”,没有生灭对错,又何来厌恶或喜爱之情呢?所以古人云:“大隐隐于市”, 能在红尘滚滚之处还保持一颗清净心,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境界,厌世之说,和这个看破的境界,仍然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其次,佛家智慧之所以能运用到人间万物,正在于“看破红尘”。真正看破红尘的境界,也就是红尘中的一切名利颠倒、喜怒哀乐都看透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过去、现在、未来都看得一清二楚了,到了这个程度,一个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预测、管理和调用,岂不是轻而易举?譬如,你能看到一个上市公司未来会如何表现,你买卖这家公司的股票,自然百发百中;你能做到知己知彼,战场、商场、政治舞台上,你就百战不殆?当你具有了如此洞察一切的“神通”,这个尘世还有什么你做不到的?这也是为何佛祖、道家老子等,都具有无上智慧的根源。真正“看破红尘”的人,人间一切对他们没有秘密可言,反过来他们就有能力驾驭三界的万事万物,入世为圣王,出世为佛仙,入世出世随心所欲。

      听着不错,真是自由自在,大家都去把佛道学到手,岂不都成了大科学家、管理家、政治家了吗?这正是矛盾所在。要获得“看破红尘”的智慧道行,必须同时具备无上的德行,而今天的人,最不相信的就是德行。可是不道德、自私的行为,恰恰又是人间一切因果报应的种子、迷雾、颠倒和障碍。所以真正看破的人,绝不会自私自利,他们的一切行为必然是圣人的无私所为。真正看破了,还会为了一点点红尘名利去奔波?

      反过来看,如今市面上很多风光的成功人士纷纷出书,揭示自己所谓成功的秘诀,脱去华丽的辞藻外衣,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秘诀的核心,无非是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请问他们真的拥有了成功的秘诀吗?他们或许当下成功了,以后呢?如果真的找到成功秘诀,为何中国富豪榜上不少人,后来落入牢狱或成为在逃犯?佛家的智慧确实能用于人类社会,但归根到底,取决与每个人的德行是否到了那个程度,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德行,别说佛家智慧你得不到,易、兵、儒的智慧也不会落入你的手心。

      一个人修行的过程,也是智慧逐步增加、自私之心同时渐渐消退的过程,一旦彻悟,才会德才兼备。这样的人,才真正做到“大公无私、天下为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救助众生,这就是佛教大乘菩萨行,这就是慈悲心和善行的结果。这也是为何玄奘不辞千辛万苦,冒着无数的生命危险,要发心去古印度学习和取经。玄奘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千万众生。玄奘的所作所为,证明大乘佛教是关爱人间的,同时也证明,佛教的宗旨绝非厌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