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影坛在1930年代替历史片这样定位,四分之三的历史故事,加四分之一的“爱情”调味品。当年为了拍摄《英伦战火》,制片人请来了著名演员劳伦斯-奥列弗来担当那四分之三的故事,为了那四分之一,还把演技出色、品味高雅的费雯丽请来。当然这个平衡也不是死的,如莎士比亚的《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菈》的爱情比例就高多了。不过一直以来,历史片的爱情调味品,基本还是尽量遵循当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
80年代中国曾经拍过电视剧连续剧《秦王李世民》,把李世民辅佐大唐一直到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故事成功搬上电视。这部历史片在当时80年代比较严肃的环境下,没有啥爱情调味品,不过80年代电视局非常注意历史细节,一般不会出现如唐初人讲“狗咬吕洞宾”这样的笑话。如果出现这样的瑕疵,一定会有观众给你点出来。当年《秦王李世民》,曾经有一个镜头,秦王下跪举手时,长袖中露出了闪闪发亮的手表,就被细心的观众发现并指出。记得自己那时候看了几遍蔡东藩的《唐史演义》,所以对于看这种电视剧就特别来劲。
最重要的是,80年代的历史片情结一般很紧凑,那时候编导操心的事情是历史故事太多了,无法全部放入故事情结框架,因为电视剧都有一定的长度限制。而如今,好像反过来了,我们的编导最担心故事内容不够多,唯恐电视剧的集数不够长。这是现在历史剧和当年历史剧第一个明显差别。如今的历史剧,拖沓得让年轻人都担心自己能不能在有生之年看完。
到了新千年,对历史片已经不能像过去那么严格要求了,就像对《春晚》,只能降低标准,不然就没的可看了。从清宫戏到汉唐剧,首先我已经习惯了现代大白话甚至社会时髦话从历史人物口中出现(全当是周星驰的无厘头)。如果唐朝安康公主看到帅小伙来上一句“真酷”或在踢唐朝足球时喊“越位”,我也会脸不变色心不跳继续看下去。没办法,人的忍耐限度是有潜力可挖的。
看了最近的几部历史电视剧,《汉武大帝》应该说已经相当不错,至少情结上比《卧薪尝胆》要紧凑多了。《卧薪尝胆》中,陈道明对勾践的表演拿捏非常到位,不过整部电视剧的拖沓,尤其当勾践被囚吴国的故事被导演无限拉长,终于触到了我的忍耐底线。我便跳过了两三天没看,等我再看时,主线索“卧薪尝胆”都已经过去了,吴王正准备自杀。该放长的情结没有放长,于是只看了个莫名其妙的结尾。除了陈道明外,西施和范蠡应该是最有买点的人物,没想到那位西施,看了后就像左手握右手一般的毫无感觉,奇怪范蠡怎么就看上了个她?小帅哥范蠡平平淡淡,感觉眼泪比智慧多,倒是长胡子老臣文种表演得非常有性格有特点,比他多情小生范蠡强多了
《贞观长歌》播映前,观众被中央台的大手笔宣传吊起足了胃口,也包括我在内。毕竟80年代的《秦王李世民》印象太深了,广告片中宏大的场面,让我看了还真激动。导演吴子牛的水平我一直非常欣赏,因此期望也很高。
吴子牛导演很明智地从玄武之变后的李世民开始编故事,观众立刻被李世民与突厥王之间的斗智所吸引,虽然导演把我一直喜欢的、历史上以贤明著称的长孙皇后处理得庸俗化了(整天为儿子当太子而担心受怕),不过大方向我觉得还不错。特别是唐国强的表演的确的非常出色,比陈宝国的汉武大帝更有血有肉。其他角色如岑文本、长孙无忌、侯君集、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可圈可点,即便是为了迎合女观众口味而设置的“花样美男1号”蜀王李恪,也处理得比较有个性。
可惜好景不长,当安康公主大步流星、疯疯癫癫地走向屏幕时,我不得不把自己的期望狠狠往下调整了几个档次。她的出现开始还和宫闱斗争和历史情结有点关系。到了后来,安康的爱情故事开始喧宾夺主,一集故事中至少三分之一,被她和那个“花样美男2号”买米富商儿子所占领,加上蜀王莫名其妙对太子妃的强奸、还有突厥公主阿史那云对蜀王吹不完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康公主被突厥绑架、和买米情人在突厥羊圈中团圆这样匪夷所思的情结,真是对我个人忍受底线的又一次巨大挑战。当贞观长歌暂时停播让位给春晚后,我倒觉得春晚小品相声的智商,远比他们“流星花园”般的爱情故事要强多了。
停播前,当看到安康公主被抓到突厥兵营,我一直不怀好意地希望导演能安排安康和她的买米情人,能够在突厥刀下做风流鬼算了。没想到在突厥羊圈里,两个人像90出生的年轻人一样大谈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连一些网络语言都出来了。导演自然不会听观众的,这对爱你就像绵羊吃青草一般的爱情鸟,不仅都神奇地活着回来,看来春节后的贞观长歌,他们的爱情故事还要继续。反正安康公主原来要嫁的突厥王已经反叛大唐,安康这个历史上毫无地位、如今比文成公主更加风光的唐朝公主,在今天的电视剧中的罗曼史,要继续地吹下去、拖下去。
如今中国历史片架构我终于看明白了,历史电视剧 = 拖沓变味的历史 +
流星花园的爱情。我老父亲一句“人家当然要拖了,一集就是一集的钱呢,你电视剧短了,人家演员就不干”。看来我对国情还是不明白,还要向退休的老爸多虚心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