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些博客文章,谈论到对儒家和中庸的讨论,文章中对中庸基本持否定态度,主要的原因,是“中庸”让人不思进取,庸庸碌碌。因此不值得提倡。
恰巧昨晚睡觉前翻看易经,看到对“庸”一字的解释,其实“庸”字在先秦时期,与“用”字相通,和庸庸碌碌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可见那篇博文对“中庸”的解释,至少在字面上,是用现代人对汉字的理解来解释古人的意思,这是相当危险的,很可能由于误解而将古人意思彻底歪曲。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批判学习”传统思想精华,那麻烦就大了。
回到中庸的本意,按照庸字的古义,其实“中庸”应该叫“中用”更确切,根据本人的理解,也就是如何“使用中道”。居中,用现代的词汇来具体举例,就是“客观”、“公正”、“
不偏不倚”。现代人讲到管理,特别在团队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协调领导人”,而能有资格当这个领头羊位置的,必须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才行,如果一个管理者偏听偏信,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管理人,团队迟早出问题。
佛家修炼中对于“中观”更是重视,佛祖最反对那些“边见”,边见也就是偏见,有人太讲究“色”,这是偏见,有人太注重“空”,一切看空,这也是错,属于断灭偏见,修炼进入边见,就走入了邪道,不能成正果。在西方,“傲慢与偏见”也不好,常常闹的好事一波三折,让人们大绕圈子,到后来才明白,原来都是在自讨苦吃,自寻烦恼。可见偏见误大事。大家都知道易经第一章第六爻的“亢龙有悔”,讲的就是物极必反,孔子对此的批语,就是“与时偕极”,这个“极”字就是极端之意。和第三爻的“与时偕行”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时偕极”就是“偏见”“极端”的行为,由此导致“有悔”的后果。而““与时偕行”才是真正的中庸。
由“偕行”二字可见,古人相信世界不是静止的,“用”本来是个有“时间性和实践性”的动词,“中庸”就是在运动中“用中”。如果一切都静止了,还有啥可“用”?中庸后来之所以能被统治者用来禁锢人们的头脑,关键在于统治者用“静止”的观念来让大众“用中”,“静止观”的中心,在于统治者要人们相信皇权/统治权/管理权是不可改变的,人世间的阶层是不能随便打乱的。“不听话”的变就是乱,乱就是乱臣贼子,要镇压,于是便培养读书人要“庸庸碌碌”,要听话,造成“中庸”为“平庸”。
如今我们要真正理解中庸,必须首先放弃静止观,不然中庸就真的成了平庸,成了死水一滩。
曾经在海外和一位美国大学生(他学习中国哲学)比了个“运动中的中庸”的例子。比如开车时候,如果说“保持车身在中线右侧”就是“中庸之道”,那你的方向盘就不能是静止的,因为路途有变化,每次大路有所弯曲,你就必须修改方向盘的位置,才能保持车身的“中庸”。所以要在开车时一直保持车身的中庸,你就应不停地审时度势,小心翼翼观察前方,随时调整方向盘。如果你开车也“碌碌无为”,把着方向盘不动,两眼朝下,由着汽车朝一个方向开去,试问你能开多远?结果可想而知了。
易经第一章“乾”的第三爻批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即君子要时刻当心谨慎,才能避免灾祸。孔子对此的批语便是“与时偕行”。由此看来,运动中的中庸或者“用中”,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与时俱进。这和“庸庸碌碌、碌碌无为”有啥关系?我们现代人,千万可别把不该打倒的给打倒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