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上善若水”(答QQ论坛鱼网友)

(2006-09-17 14:00:12)
分类: 儒释道医

 
鱼网友,你好
 
在对待儒家和道家的历史地位方面,我的确认为道家的地位更重要。道家本来是中国的根底,鲁迅说过这句话。我本人也深表同意。儒家应该说是从远古华夏大道中后来分流出来的,就像孙子、中医、绘画等,每一个后来的分支,都离不开道家太极阴阳五行等的理论。所以道家这是源头。
 
至于“上善若水”,要说的就更多了。水的定义如何,古代和今天不太一样。古代的水,定义非常广泛。一方面水具有无定势、千变万化的特性。这表明了水是依势而行,不是“愣头青”。水的柔性,正是它能奔流千万里的能源。因此道家讲究一切要因势利导,儒家的因材施教,兵法的“诡变”,都是“水性”的一个体现。因此道家以水作为大道德行的比喻也就可以理解。圣人行天下,观天象、取诸物的伏羲就是最好的代表,他正是利用了天象地表,发明了八卦阴阳。
 
水的另一个特性是“谦”。俗话说,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而水由于不嫌低洼处,才最终能汇成江河湖海。易经中的“谦”,是最受尊敬的一章。中国古来就说“满招损,谦受益”,也是以水为喻。圣人应该先天下,后自身,这和水性是吻合的。所以上善若水的比喻也就不难理解。
 
而水也是生命的源泉,这是古人与与现代科学的一个不谋而合。无形中,天一生水,也就是说,宇宙一开始是液态状况,一切开始与液态。水在五行中属于北方,在五脏对应中医的肾(包括生理的肾、生殖等系统),因此对肾的保护是相当重要的。
 
古往今来,凡人忙忙碌碌,特别是现代人,很多忙于工作和社会压力,因此导致肾虚,生育能力下降、脱发,而很多人依然生活糜烂淫荡,不注意保肾,也是为何如今冬虫夏草等保肾药如此流行的原因。而肝脏五行属木,肾水又是养肝木,一旦肾水虚亏,肝木受到影响,因此肝病增加。人有了病,自然要吃药,但是中医云“是药三分毒”,中医药尚且如此说,西药的毒性更厉害。一旦要吃多了,排药毒都是通过肾脏,这么一来,肾脏的功能进一步弱化。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如何保养肾水是非常重要的一关。仙道家的筑基功夫,就是要让肾水上升与下降的心火相交。这也是道家修炼通任督脉的最基本原理和基础。如果肾水不足,就谈不上第一步的修身养性了。所以圣人修身养性,也必然注意肾水之养。仙道修炼的心得,后来流传民间,就成为中医药的养生理论或者太极气功是基础理论。圣人要能有超人的智慧,也必须要有超人的身体。而在养身之道中,养水是极为关键的一道关口。上善若水,从养身角度,也可以解释为善于保养生命之源泉。“若水”是对生命的保护和尊重,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保养不好,圣人如何去养育众生?
 
如果说前面的“因势利导”、“谦虚”是一种圣人智慧德行的体现,那道家对身体的修炼就是要让圣人有一个足以承载大道的物质基础,通过自己在人间的所作所为,让大众得到大道的恩泽。而圣人所具有的超然能力和智慧,得益于物质身体的修炼。有道之人,生死的界限已经消失,身体是自然健康的,来去随心。古今很多高德之人,能预见自己的生死,或坐脱立亡、或尸解、或虹化、或飞升,都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完成自己在世间传道任务后的现象。
 
“体用合一”、“天人合一”、“性命双修”,对于圣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圣人都像孔子早年所说的“朝闻道、夕死”,那这个得道后就死了的圣人,对于社会和大众又有何作用?无非是个儿“自了汉”,自己得道自己好,不管他人?
 
佛家释迦牟尼在得道后,群魔乱舞,希望他赶快离开人间,但他抱着慈悲心情,驻世传道。吕洞宾更是直言,不渡尽苍生,不成仙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胸怀。圣人不能离群索居,独善其身。最讲出世理论的佛家都说“佛家不离世间觉”,要入世普渡众生。那领袖众生的圣人,更应该将自己的大道,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普及世间。从这点来说,圣人必须如水一般,毫无条件、在任何地点时间去恩泽众生。
 
所以要论清这个“上善若水”,需要先对“水”的定义有所清楚。佛教有“指月”的比喻,其实和“上善若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水到底有多少寓意,也是根据各人的看法而不同,这里说的也不过是江海中一瓢之水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