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三部八十年代外国电影的回味

(2006-02-07 21:03:20)
分类: 影音娱乐
很多80年代看的外国电影,现在不大多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又重看了“虎口脱险”,大笑之余,勾起了我对那些外国老电影的回忆。
 

对三部八十年代外国电影的回味

虎口脱险
 
上一次看这部片子,差不多是近20年前的事了。故事讲述了二战时期,盟军伞兵落入纳粹占领的法国,后来如何被一个油漆匠和音乐指挥联手救出来的故事,当年着实笑倒了广大的中国观众。快节奏的电影情节笑料不绝,当年配音演员都是一流人物如尚华等。大家都是一遍遍地重复看。
 
如今有了DVD,还多了法语版,当然是听不懂,不过看过电影太多遍了,所以很多对话都记住了。现在反过来听听原来演员的声音,别有一番风味。几个经典的镜头,看了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攫取一些情节和大家一起回味。
 
镜头一:  电影开始,一桶白油漆自天而降,落在了铁板一块的德国军官身上,德国军官浑身雪白,一动不动地站着,好像在回味那桶油漆的味道。而上面的油漆匠已经是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镜头二:  德国军官要搜查指挥家的办公室抽屉,看有没有盟军伞兵的踪迹。指挥家勃然大怒,将抽屉一个个打开,并愤怒地说“这里有没有?没有。这里有没有?没有。这里。。。”,一不小心,指挥家打开了一个装了盟军降落伞的抽屉,“我的天呢”,指挥家慌忙把抽屉关上。德国军官得意洋洋的过来,拉开那个抽屉(其实拉错了一格),发现里面装了很多好吃的零食。指挥家嬉皮笑脸地说“呵呵,我的胃,一到晚上,就会吱吱吱地---”同时两手作了一个把气球拉长的动作。
 
镜头三:  在蒸汽浴室,互不相识的指挥家和油漆匠,都在找一个有大胡子的英国军官,暗号是爱情歌曲“鸳鸯茶”。两个人看到一个大腹便便的大胡子,于是指挥家和油漆匠,先后对着那个有大胡子的大块头,情意绵绵地哼唱起了“鸳鸯茶”,两个人还像地球绕太阳一样,绕着大块头走来走去,闹得大块头两眼圆瞪,不知所措。后来才知道,那个英国军官为了避免被人看出,早把自己的英式胡子给剃了。
 
镜头四:  盟军伞兵们和指挥家、油漆匠汇合后,从歌剧院的下水道出逃,但是穿着一身戏装上地面非常不便。那个英国军官,看了看穿着一身女戏装的年轻伞兵,来了主意。先把他的裙子撕短,再整了整他的金发套,让他在没有路灯的街道上,沿着阴沟洞边走来走去,勾引得那些贪色的法国男人,一个个落入阴沟洞中。大家终于有了常人的衣服穿。
 
镜头五:  盟军在一个小旅店中和德国军官相遇,更糟糕的,因为一个房间号(6号变9号)的错误。指挥家闯入了追捕他们的德国军官的房间。德国军官以为来人是自己的部下,就吩咐“睡觉时如果听到我打呼噜,你一吹口哨儿就行了”。刚一上床,军官就开始雷鸣般的呼噜。指挥家又敲床板又发出“咯咯咯”的怪叫声,但德国军官的呼噜有增无减。后来想到了吹口哨,于是,指挥家便一边不停地吹着口哨,一边爬着离开了房间。另一面,油漆匠则在旅店的厨房里,看着一个有着希特勒巧克力雕像的蛋糕,当着另一个德国小兵的面,把希特勒的脑袋和手臂扳下来吃,还请那个德国小兵尝尝,吓得那个德国小兵转头就跑。
 
镜头六:  结尾的时候,盟军、油漆匠、指挥家和一个天主教嬷嬷坐上了滑翔机,准备出逃。德军发现后,那个一直在追杀他们的德国军官,命令一个德国机关枪手马上瞄准开火,可半天没有听到机关枪响。那个德国军官低头一看,原来那挺机关枪,正瞄着自己的肚子,德国军官怒不可遏地骂道,“你往哪里瞄呐”。却不知道那个机关枪手有着严重的斗鸡眼。当机关枪手终于“瞄准”后猛烈开火,打下的却是自己德国的飞机。德国军官抓住那个斗鸡眼枪手的衣领子,瞪着眼大声咆哮:“你眼瞎啦?”。
 
影片在指挥家狂喜的指挥动作和交响乐声中结束。
 
 
对三部八十年代外国电影的回味
 
英俊少年
 
提到这部当年的西德电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15岁的天真男孩海因茨,常常和自己的父亲没大没小地开玩笑。一大早海因茨就拿冷水把自己的老爹从睡梦中给“浇”起床,然后给老爹做好咖啡和早点,还要被老爹故意抱怨一下咖啡不够味道。父子相依为命,过着快乐的生活。可是一场凭空而来的冤枉指控,把父亲投入了监狱。于是海因茨不得不到去从未谋面的外祖父家寄宿。
 
外祖父一直不同意当年自己女儿和海因茨父亲的婚事,而拒绝和海因茨一家来往。女儿过世后,更对海因茨父子不闻不问。脾气古怪的老头子,开始对上门投靠自己的外孙海因茨非常粗暴。外祖父好心的老管家热心地照顾着海因茨,并和海因茨讲述他母亲的往事。一次,老管家想起海因茨母亲当年常唱的歌曲,海因茨便以他无比动人的童声,唱起了母亲最喜欢唱的歌“夏日最后的玫瑰”,一曲唱完,门外的外祖父被感动地热泪盈眶。
 
外祖父和海因茨一起出去钓鱼,外祖父一开始就钓到大鱼,不服气的海因茨,马上口没遮拦地来了一句“俗话说,笨人-----”,但一想到外祖父的怪脾气,海因茨慌忙住嘴,被逗乐的外祖父,故意接着下句“----总是最有福气嘚”。最后海因茨帮着抓到了冤枉自己父亲的坏人,父亲无罪释放,电影在海因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
 
看了这部电影,无法忘怀海因茨的歌声,从影片开始的“小小少年”、在游乐场的录音,在家中干活时候的自娱自唱,歌声贯穿着整部电影。海因茨明亮的童声,无论是欢快的“小小少年”,还是忧伤的“最后的玫瑰”,都能让人听后不由自主地婉然微笑。给海因茨配音的,是著名的女配音演员李梓。记得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当大家看到是李梓配的音,简直不敢想象,一位人到中年的女配音演员,能把海因茨调皮男孩的性格,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部德国电影当时在中国轰动一时,片中的歌曲被众多国内的歌星传唱。数年后我进了大学,在选第二外语时,不假思索地就选了德语,如今回想,和这部电影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父子情深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这部意大利电影,不是什么著名的经典。多年过去,一些具体情节有点忘了。模糊地记得,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十岁左右的儿子觉得自己的父亲不太关心自己,特别是父亲有了女友之后,与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连陪自己上游乐场的时间都没有。而父亲觉得儿子有点不太体谅自己的难处,父子间的关系渐渐有些冷淡。后来儿子的一次鼻出血,被医生诊断为绝症白血病。后悔莫及的父亲,不知该如何弥补这一切。影片结尾,父亲为了满足儿子最后的心愿,把病重的儿子带到了游乐场,抱着自己的儿子,将游乐场的游戏一个个玩过来。儿子在父亲温暖的怀中,含笑而去。
 
在当年,因为“血疑”“绝唱”等日本电视电影都有类似的“绝症感情戏”套路。使得这部意大利电影有点被人冷落。多年过后,虽然对这部电影的情节和印象已经淡忘。但影片结尾时,那段动人心弦的钢琴弦乐主题曲,以及父子俩人在游乐场偎依拥抱的场景,感人至深,至今记忆犹新。
 

结束语

这三部外国电影,或许谈不上经典佳作。其实任何电影无论是否经典,只要能打动人们的心,让观众不由自主地为之或笑或哭,引起共鸣,都是令人难忘的好电影,成为我们漫长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