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体坛博弈 |
张平尽管身材不是非常突出,弹跳也一般,但是她的强力进攻穿透力极强,快攻花样多,前后排扣球力量大,跳发球呈威国内国外赛场,这样的综合实力,被认为是国内唯一的。陈静擅长的三号位和二号位进攻,其他队员几乎不打,被认为是淘汰的技术,结果陈静在国内排坛的成功,也被是认为是独一门的现象。国内的观点是,副攻不能打背飞就不是好副攻。但是天津在打四川的时候,不得不有时候让两、三名高大队员在三号位,来拦不会打背飞的陈静,结果还是没有太多办法。而陈静的勾手发球更被认为是排球恐龙时代的技术,居然让一传出色的天津也吃足了苦头,到了后来居然四川的二号位强攻,也是这位老将在打,成功率还相当好。值得深思。
这里暴露出我们国内女排训练的一个问题,赶潮流,走模式化。我们一方面叫喊要发扬亚洲快速多变,另一方面大家却按照一个模式发掘、培养和训练队员,结果大家打得战术和技术千篇一律,别人如何,我也如何,盲目地跟从。对于过去的很多传统的亚洲快攻技术,不是从推陈出新的角度去想,而是盲目地放弃不用,结果进攻手段越来越少,你背飞、背快,我也打“背”。 “快”还挺快,结果“变”越来越少,以至于联赛的各路强队拦背飞、背快,拦的倒是很有心得。“背”攻一旦不成,水平一般些的二传手就“不求有过”地把球给了四号位,让主攻手自生自灭去。而较好的副攻和二传,也只能灵光一现地打一些远网、中路突破或三号位,一旦被拦后,再也不敢打了,也是往四号位去挤独木桥。结果成了主攻水平虽不好,却成为进攻点最集中的地方。
副攻进攻手段的减少,也就是亚洲快变中的“变”的退化的前兆,这将真正地威胁到亚洲女排的“矛”。快变是我们的看家本事,如今只快不变,结果就是被对方看破,拦的拦,接的接。国内联赛如此,国际也会越来越这样。
我们不要老是讲张平、陈静是如何的绝无仅有的。如果他们真的是绝无仅有,那张平退下后,国家队的大副攻怎么办,难道再等17年去“寻找张平蕊蕊第二”?好好看看这两位“绝无仅有”的队员过去的发展经历,不要老把什么都看成“特殊性”的绝无仅有,那只能是自捆手脚、封闭思路。希望这两名队员的成长和成功,能对我们在女排队员的发掘培养方面,提供一些新的开放性的思路。
陈静因为年龄关系,即将退役,排坛将少了一道技术独特的风景线。只有受伤的张平还在苦苦支撑。寄希望联赛未来,能有更多的像张平、陈静那样技术特点独到的队员出现。
前一篇:新浪排球论坛的“赶人风波”
后一篇:九零年归沪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