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况之六
(2009-03-25 23:37: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化风土 |
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状况之六
平定砂锅: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当记者来到平定县冠山镇冠庄村寻访平定砂器代表人物张宏亮时,恰巧碰到了他的母亲,从他母亲口里得知,她有三个儿子,现在大儿子张文亮和三儿子张伟亮在做刻花瓷,而砂器是二儿子张宏亮的挚爱。他们的父亲张聪很久以前是县陶瓷厂的工人,手艺都是父亲传授的。
张宏亮的母亲把记者带到张宏亮的家中,抬头便看到大门上镶嵌着的许多砂器,还有不远处林立的烟囱,那是张氏砂器陶艺坊。张宏亮见记者来到,便热情地领记者先到他的存放砂器的展览馆参观,里面的各类砂器林林总总,有大小不一的砂锅、雕塑、花瓶和整套的茶具等,令人目不暇接,而其制作工艺更是让人惊叹。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
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儿呦
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上世纪中期的这首颇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山西民歌———《夸特产》,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曾用她的歌喉把这首优美的民歌唱红了大江南北,人们也正是从这一首歌里知道了山西有个地方叫平定,知道了平定的砂锅亮晶晶。山西有许多人没去过平定,却用过平定的砂锅。说到平定砂锅的好处,可以用“三不”来概括:“炖肉不变味,熬药不变性,煮饭不变色。”
张宏亮不断向记者说明平定砂锅的“三不”好处。至于他的创业,可以说是充满着艰辛。
2000年,荷兰一个客人到阳泉考察想订购砂制的花器,结果半年时间,找了好几家都不满意。得知张氏父子在做陶器,就问能不能做砂器。当时,客人提出的要求是不渗水、外面光洁度好、口圆、底薄。张宏亮当时也觉得难度很大,但想试一试。这一试就是好几年。
对几年来试验的艰难,张宏亮至今不堪回首。平定砂器靠的是口传心授,可资借鉴的书籍和资料很少,靠的是实践。几年中光建窑就建了十来座,试验失败了成千上百次。有时烧一件东西就得烧一上午。每年赔钱,每年过年都有人堵着家门要债。借钱借到没处借的地步。拿他妻子的话说跟上他从卖日杂开始,住的油毡房就一直漏,不是大漏就是小漏。就这样打一次样退一次,到2005年3月时才达到荷兰客商的要求。张宏亮告诉记者,为了这6000件砂器订货,万数块钱的赚头,他花了4年多时间,赔了四五万元钱。“但我的收获是无数次失败后掌握的技术,这是无价的。”
在访问张宏亮的时候,不时有客人来看他的货,他也耐心地给客户介绍他的砂器的特点。张宏亮说,他的砂器好处是,在传统砂器手工操作和焙烧技艺基础上融进了新的理念。从原料到模型设计、施釉、烧成完全改变了传统的一些做法,使砂器由单一的炊具,变成了可以作为外包装和观赏用的工艺品。他攻克了砂器外面那层结晶体极易脱落的难题,比传统的平定砂器更细腻、光洁和大方,提高了它的市场价值。
张宏亮说现在他的制砂工艺是半手工半机制,提高了砂器的制作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这几年,他又将传统的煤窑改成了电窑,使成品率由30%-60%上升到80%-90%。而现在,他已经为自己的砂锅申请到了10项国家专利,确定了《年产30万件砂器科技攻关项目》,不仅能实现高额的利润,还能更好地保护这项文化遗产。
最后,张宏亮带领记者参观了他的张氏砂器陶艺坊,在昏暗的灯光下,处处摆放的都是等待烘干的砂器。这里原为平定县冠庄村瓷厂,该厂为清代乾隆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平定古窑旧址。现在该企业占地1400平方米,职工15人。里面的生产设备有一座1.5立方米电窑、两座0.3立方米电窑和一座1.5立方米气窑及配套设备。
告别张宏亮家,坐在汽车上,想着那些琳琅满目的砂器,想着平定砂货出口、畅销,感叹:如果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像平定砂锅一样实现产业化,那么,不仅实现经济价值,同时保留了技术,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将大放光芒的。
平定砂锅: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后一篇:徐师罢课让我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