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放大镜》教学反思

(2011-06-26 23:12:54)
标签:

杂谈

    放大镜,人们观察物质世界的重要工具。学生从三年级科学课开始,就经常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活动,但却从没有对放大镜本身进行过探究。本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引导学生对放大镜进行探究,认识放大镜的特点,从而开始对微小世界的探究之旅。

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感觉有结构的材料活动中的探究,对于学生掌握本课的科学概念,起着重要作用。

1、本课活动的重要工具——放大镜,除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之外,也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三把放大镜,即有大小不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也有大小一样放大倍数却不同的放大镜(来源于原来的光学实验盒中),通过对这两组有结构材料的研究,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放大镜不是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它的凸度这些科学概念。并且结合实物展台,在小结放大镜特点时,利用两把同直径相同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的对比观察报纸上的文字,学生更是印象深刻,同时还发现放大倍数大,视野缩小的特点。

第二个有结构的材料,就是一些便于学生自制简单放大镜的材料。通过对放大镜放大物体特点的分析,学生认识到:透明,中间厚边缘薄的物体具有放大作用,从而想到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材料去制作放大镜。教师要事先准备好这些材料,以便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思考之后马上就能开展活动进行验证,这些材料主要有各种玻璃容器、玻璃球、保鲜袋、滴管、玻璃片等。在制作活动中,要注意保鲜袋的选择,很多保鲜袋并不很透明,效果不理想;学生在玻璃片上滴水滴,应使水滴圆润,放大效果才好,所以玻璃片要干燥,不然水滴会渗开,影响效果。此外,可以结合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试试容器不装水能否有放大作用?从而了解这些容器只有装上水才能产生放大镜的效果。

第三个有结构的材料,是老花镜片和近视眼镜片。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镜片,一个是凸透镜,一个是凹透镜。教材中的一段资料,介绍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其实是老花镜,但很多学生会认为是他们戴着的近视眼镜,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观察比较一下,以纠正这个错误的认识。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科学概念,是科学课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本课就应在众多活动中让学生亲历讨论、观察等探究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的讨论活动,发现学生的思维是不能低估的,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所了解的各领域放大镜的作用是极其丰富的,有钟表匠、集邮爱好者、文物考察、古董鉴定、老人看报等等,交流之后,再让学生填写完成教材中的图表,以加深印象,积累资料。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观察活动,只有观察的对象够多,学生才会通过大量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放大镜作用的理解。除了教师提供报纸、叶片等观察对象外,要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更多的东西,如指纹、衣服上的纤维、笔迹、纸纤维等,再通过交流,通过信息分享,使学生进一步扩大感性认识的活动面。在这个活动中,一定要强调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并比较两次观察所获得信息的不同,只有这样对比过,学生才会对放大镜的的作用有更深的理解。但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的,往往会有不少学生耐不住性子,急于用放大镜观察,这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这方面是需要教师重视并加以引导关注的。

放大镜的特点探究活动,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如前所述),让学生在对比中,在观察中进行比较,从而了解放大镜放大的原理特点,了解怎么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并能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通过简单加工,制作出能放大物体的工具,以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