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京剧黄佐临梅兰芳表演体系 |
分类: 转载 |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戏剧观比较
佐临
戏剧工作者运用戏剧手段来反映生活、影响生活,就跟其他艺术工作者运用其他艺术手段来反映生活、影响生活一样。人们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在每个历史时期,每个阶级社会里,都是限定的,因此戏剧手段也因时代不同而异,总的说来,一般都受时代和阶级的支配,尽管并非总是那样一成不变。
为了便于讨论,我想围绕着三个截然不同的戏剧观来谈一谈,那就是:梅兰芳戏剧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和布莱希特戏剧观------目的是想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根本差别。我想探索一下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看一看是否起了推陈出新的作用。
中国传统戏剧显著的特征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是三位现实主义大师,运用的戏剧手段却各有巧妙不同。梅兰芳是中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代表,这种传统戏剧同西方戏剧区别甚大------确实根本不同。依我的看法,我国的戏曲传统有着下列四大特征:
(1)
(2)
(3)
(4)
梅兰芳艺术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这四种特征发挥到臻于完美的地步。布莱希特看过梅兰芳的一次演出后,热情赞扬道:
“这种演技比较健康,而且(依我们的看法)它和人这个有理智的动物更为相称。它要求演员具有更高的修养,更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更敏锐地对社会价值的理解力。当然,这里仍然要求创造性的工作,但它的质量比迷信幻觉的技巧要提高许多,因为它的创作已被提到理性的高度。”
布莱希特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戏剧理论上的区别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最基本特征是:他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观众和演员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换言之,他不要演员和角色合而为一,也不要观众和演员合而为一,更不要观众和角色合而为一。演员、角色、观众的相互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布莱希特曾这样写道,“要演员完全变成他所表演的人物,这是一秒钟也不容许的事。”这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应该“进入角色”的理论迥然不同。斯氏的学生萨多夫斯基就曾说过“演员和角色之间要连一根针也放不下。”布莱希特则不。他主张保持“距离”的目的是要防止把剧场和舞台神秘化,成为一个变魔术的场所,起“如醉如痴,催眠作用”的活动阵地;防止演员用倾盆大雨的感情来刺激观众的感情,使观众以着了迷的状态进入剧中人物和规定情景。布莱希特之所以要防止这些,他之所以要运用一切艺术手段来破除迷醉幻觉,就是生怕演员和观众都过于感情用事,从而失去理智,不能以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去领会剧作家所要说的话,不能抱着一个批判的态度去感受剧本的思想性、哲理性,去探索事物的本质。换言之,如果演员或观众过于沉醉在剧情、人物感情之中,他们就不能够理智地以冷静、科学的头脑,去认识剧中的生活和现实,更谈不上改造生活,改造现实。
布莱希特所反对的是以感情来迷人心窍,而主张以理智去开人心窍。布莱希特自己曾这样写道:“几句术语去阐述一下什么是史诗是不可能的。最根本的也许是史诗剧不激动观众的感情,而激动他们的理智。”他又说过:“在感情和理性的过程中,就产生了真正的感情,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他的意思就是指:理智、思想激动到一定程度则变成感情。按我的理解,艺术的感染力应该就在这个地方。表演艺术家不要受情感所支配,而要支配情感。布莱希特强调应该寻求一种理智和感情相结合的辩证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