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安影片:台湾新浪潮电影和戏剧性的结合体

(2009-06-26 10:54:25)
标签:

李安

侯孝贤

台湾电影新浪潮

戏剧性

生活

文化

李安是台湾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浪潮中出现的第二批影人。他的作品既带着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一系列色彩,但可以说也有很多新的创举。下面,试分析一下李安电影与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异同。

台湾新电影运动是指发生在1982年到1987年左右,在提高台湾电影的文化品质,使台湾电影走向国际的一场电影运动。这场电影运动是以《光阴的故事》、《风柜来的人》、《儿子的大玩偶》为开端,区别于当时由政府当局掌控下的一系主流电影作品,开始贴近现实生活,在隐约之中对现实生活进行无言的批判。这一时期的电影风格,既承继了之前学生电影的淳朴风格,更发扬了70年代末反思少年问题的社会性质电影的写实性。1982年台湾"中影"出品的四段式的电影《光阴的故事》,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分别执导其中的一个故事。用四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故事来表现人的成长、人际关系的演变和30年来台湾社会形态的变迁。这种同时推出多个新人的决策应该是拉开了台湾新电影的序幕。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等,都是台湾新浪潮中杰出的电影代表。在我个人看来,侯孝贤的电影最能代表台湾本土文化,也最能概括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特点。侯孝贤电影特点是其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着东方式达观的人生态度,包容和宽容,以及叙事风格质朴、写实,并且多从日常文化入手。侯孝贤描绘人生,既不可以美化,也没有存在什么批判,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来看社会,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以及推敲。这一系列的特点,应该说到他的出生。侯孝贤出生于广东梅县,后随父移居台湾,在那个时代,“外省人”的烙印深深的打在了他的身上。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的孤独,并从他的作品中反映出来,他的作品多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出现的。而在新浪潮中出现的许多导演中,也有着和侯孝贤相同的经历。再说杨德昌,他被称作是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 杨德昌电影的特点是边缘人成为主角,多表现极端分子的生活。他关注都市现代文明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批判现代文明带来的消极和病态的人际关系,以冷静的镜头语言著称。他打量的采用远景和大远景的镜头,展示人与环境的密不可分,也呈现出一种冷眼旁观的视点。最后再来看蔡明亮,他被称作是“中国电影中最硬的一块石头”,他的电影风格从不因为商业化而发生风格上的转变。蔡明亮的创作特点是重点表现台北人荒芜的心灵,思考和剖析人性。关注后现代社会的当下现实,以及台湾的年轻人。使用较极端的视听手段来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特别是他长镜头的使用,看着让人生闷,也可以说他把长镜头用到了极致。从以上三位导演,我们就可以大致的看出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风格:关心现实生活,并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无声的批判。讲述的多是一种成长中的痛苦,以及在种种状况下促使的人物的成长。他们用冷静者的眼观来观看并记录这个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反思。台湾电影具有着文学性、人文性、乡土性和现代性。台湾作家直接参与电影工作,担任编剧或导演。电影都讲究文学性,讲究电影的构造,重视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并且追求文化深度,对生活的揭示不停留在表面描述上。以坚持艺术思想,不向市场低头为原则,将电影提升为一种审视自我成长、反省历史经验的文化建树活动。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以电影承载历史。台湾新浪潮中的电影多半使用的是台湾本土文学改编的剧本,例如《孩子的大玩偶》、《老毕的一天》等等。乡土电影体现了艺术家的良知和责任,对现实的审视,对人伦、人情的忧患和关切。台湾电影新浪潮是一个短暂的春天,由于与当局的矛盾激化以及电影市场重新陷入低迷。但是从1982年至1986年这短短的5年来看,这场新浪潮对台湾电影整体创作风格、独立个性、艺术潮流、美学与创作观念的建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大致分析了台湾电影新浪潮的特点,再来看李安的电影。李安应该算是后期之秀,他虽是科班出身,但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推手》是1992年才完成的。1990年,为了台湾“新闻局”征选剧本的高额奖金,李安编写了《推手》的剧本,结果真的得到台湾1990年的优秀剧作奖,奖金高达40万元(另有李安和冯光远合写的《喜宴》剧本也同时获奖)。李安电影是在寻找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叉点,探索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他脱离重大题材的框架,以日常化的生活琐事为主要题材,重新表述家庭、伦理、亲情观念的变迁,叙事平缓、隐忍,但强调戏剧性,并且重塑中国父亲形象。在他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中,颠覆了传统中国父亲的形象,可以说在这三部电影中,父亲的形象是在逐渐下降的,而不是那种传统中的“高大、权威、掌管一切”。他的影片里讲述的都普通家庭中的冲突,《推手》是借用中国太极拳中的招式——外柔内刚的推手来探讨人际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喜宴》是通过普通一家里在对待“同性恋”这一小众问题的态度,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及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妥协;《饮食男女》则是通过两代人的冲突,以及父亲的改变来看待中国的文化前景的。他对父亲形象的塑造是独特的,这源于李安的家教。李安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家教甚严,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着浓郁传统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带给他的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侵染,父权家庭的典型中国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原始的素材。我认为,他的“父亲三部曲”也只有像他这样的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人才能写出来,因为只有他才会有深刻的体会以及感触。李安的电影中往往是次要人物起到主要作用,他也关心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这是对台湾新浪潮电影的继承和发扬。其次,李安的电影也是用一种冷静的眼光来看待社会问题,他的取材都不是一些“大问题”,而是从家庭入手,这样能更具体的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本真。除了“父亲三部曲”,他的武侠片《卧虎藏龙》也同样体现了他对中国人隐忍内敛的独特情感的表达方式的理解,不张扬,不渲染。李安的电影除了继承台湾新浪潮电影的特点,他的电影还具有戏剧性。如果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史平淡无味的,李安的电影就完全避免了这一点,在他的电影中,时时都可以看到戏剧性的冲突。它是两种对立事物的矛盾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最终会在电影中被化解——因为李安的电影最讲究的还是“融合”。他常用戏剧冲突来表现传统文化,例如在《推手》中,老父亲用太极打到了一群身强力壮的青年,这是最明显的一处体现。在《卧虎藏龙》中,贝勒爷这个人物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秩序,而戏剧冲突则是玉娇龙破坏了这种秩序。所以说李安的电影史在这种戏剧冲突下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剧冲突,也许正是这位导演能驻足好莱坞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讲,李安的电影继承了台湾电影新浪潮中对真是生活的态度,是用一种冷静的眼光来看到这个真实的社会。但是在其特点上,又不完全相同。李安的电影里往往包含着各种戏剧冲突,也正是这种戏剧冲突,让他的电影有更强烈的客观性。所以说李安的影片是台湾电影新浪潮和戏剧性的结合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由高考想到的
后一篇:回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