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出山前,徐庶、司马辉等都曾在刘备跟前说过:“皇叔若得孔明,便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而诸葛亮呢,又常常把自已比作管仲,乐毅。
且不说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微弱之燕,下强齐七十余城”。就是吕望和张良,诸葛亮也是望尘莫及的。吕望者,姜子牙是也,辅佐周武王一统天下,开创了强大的西周;张良也是为汉高祖谋划了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王朝——西汉。
那么,我请问诸葛亮同学,你都做了些什么?是,我承认你帮助刘备巧取荆州,得两川、汉中,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不过如此而已。那么后来呢?后来就是六出祁山、未得寸土,明知不可为而为,使得蜀汉政权过早地消亡。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过程固然重要,但我们更看重的是结果,吕望和张良都使其主子成就了王霸之业,你诸葛亮呢,也只能让阿斗乐不思蜀。我那善良的祖先杜甫,把蜀汉的灭亡归罪于刘备伐吴,虽有些道理,但说白了还是你诸葛亮无能呗!
有人也许要问,你阿杜说诸葛亮不如吕望、张良,那为什么这两个人我几乎没听过,而诸葛亮却妇孺皆知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铁杆的代言人,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小罗总是淡化诸葛亮战役的失败,而把他谋略的过程写得神乎其神,岂不知真正把“三国”看明白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你吹得越响,证明你失败得越惨。比如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其实就是一个失败的有力佐证,没有“失街亭”,哪来空城计!
有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简直是狗屁不通。不以成败那以什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然。历史是胜利者写出来的,能给失败者一个客观的评价,那都算施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