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墨小雨韵味浓
(2022-10-18 16:53:25)
标签:
散文 |
分类: 文苑漫步 |
小雨哀婉缠绵,动感韵致,所以常常被人们用来感怀季节时令。家国情愁,世事沧桑,这些情愫经过小雨的浸润和渲染,更显得美妙空灵,曼妙伤感,恬淡洒脱,让人回味无穷。
和风细雨总是让人滋生出美好、喜悦的心情,并衍生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春雨及时润泽干渴的土地和庄稼,让麦苗拔节吐穗,让山川吐故纳新。诗人杜甫就将喜悦和赞叹的心情一并打包,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这首诗,将春雨的适时、低调泼墨纸上。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是高明,诗人一反往常的牛毛、细丝等比喻,用寥寥的几笔,摄取春雨之魂,把它喻成入口即酥的奶油,用润泽舒适的感觉来表达对春雨的热爱和赞美,眼光空前绝后,诗笔独到清新,就是水墨山水画也比不上它的意境。
悲伤哀思、忧国忧民的情绪在阴雨绵绵的天气里极易繁衍,不但生长迅猛,而且哀婉伤情,发人深思。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种种变故,在连绵的阴雨中,情绪再次发酵,于是就有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名句。那声声悲凉、句句悲怆的哭诉,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哀怨重重叠叠,愁怨丝丝缕缕,沉郁凄楚,孤寂清冷,有一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味道。江南之春明朗绚丽,层次立体,然而杜牧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让人们眼眸一转,聚焦于楼台的朦胧迷离,深邃沧桑,对它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深究,并用一声叹息,把南朝统治者大肆兴建寺庙的做法是对还是错这个话题抛给人们,让人们在茶余饭后细细品味。
平淡的生活融进雨的气息就更显得安静淡泊,同时也透露着拒人千里之外的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洒脱。尤其是古时那些身居要职的官员。他们淡泊功名,安贫守节,不媚权贵,有着恬淡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如果说这是一种境界的话,那么搏击风雨、笑傲人生,对荣辱功利不畏得失则是到了更高的人生境界。虽然身居官场,但是不畏艰险,我行我素,旷达超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真是将乐观豁达描写到了极致。
雨就是这样,以不同的形态和气息润泽人们的情怀。诗就是这样,以不同的字词和韵味明朗雨中的情感。这些情感,因此而更加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