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外还余松竹烟
(2022-06-01 11:22:47)
标签:
散文 |
分类: 文苑漫步 |
“个中偏蕴云霞彩,味外还余松竹烟。”如此美妙的诗句,竟是古人用来夸赞皮蛋的。我国腌制和食用鸭蛋的历史十分悠久,小小鸭蛋经过巧妙腌制、烹饪,成为广受欢迎的美食。
中国人腌制鸭蛋的历史很长,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里就提到过腌制咸鸭蛋的方法:“取杬木皮,净洗细茎,锉,煮取汁。率二斗,及热下盐一升和之。汁极冷,内(古同‘纳’)瓮中,浸鸭子。”以杬木皮和盐调汁,只需要浸泡一个月,咸鸭蛋便能出坛食用。腌好的鸭蛋不仅可以久藏,而且可以作为上好的下酒菜。
古人把咸鸭蛋叫作“杬子”,宋朝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引用《异物志》解释说:“杬子,音‘元’,盐鸭子也。以其用杬木皮汁和盐渍之。”后来,人们改用米汤、盐和草灰腌制鸭蛋。
通常来说,我国南方盛产鸭蛋。元代农学家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解释过:“水乡居者宜养之,雌鸭无雄,若足其豆麦,肥饱则生卵,可以供厨,甚济食用,又可以腌藏。”南方水乡适合养鸭,鸭蛋产量一多,就需要腌制保存。
咸鸭蛋在古代还曾作为贡品,明朝的《吴兴备志》就提到,唐朝时湖州岁贡“单黄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颗,重黄杬子一千三百颗”。那时候的湖州咸鸭蛋作为贡品,不仅有单黄蛋,还有双黄蛋。祖籍浙江的金庸先生对故乡的咸鸭蛋应是记忆深刻,在《神雕英雄传》第一回里,郭啸天带着说书的张十五来到临安东郊牛家村的小酒店里饮酒,桌上便摆着3个切开的咸蛋。
宋朝诗人杨万里有一回路过乡间小店,也吃到了咸鸭蛋,不由得感慨道:“深红杬子轻红鲊,难得江西乡味来。”(《野店二绝句》)。
最晚在明朝,古人已经开始制作皮蛋。嘉靖年间的《益阳县志》记载:“皮蛋业,此为邑人独擅长乾,湖鸭所产之蛋既多,制成皮蛋销路甚广,东门外贺家桥以此为业者数十家。”说的是当时益阳皮蛋产业兴旺,已经出现了专业的皮蛋作坊。在稍早些的弘治、正德年间,有一位叫宋诩的美食家,与其子合编了一部《竹屿山房杂部》,里面第一次辑录了皮蛋的制作方法,但并不叫“皮蛋”,而叫“混沌子”。
古代盛产皮蛋的地方很多。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编撰了一本百科全书《物理小识》,其中就对皮蛋进行了辑录:“池州出变蛋,以五种树灰盐之。”这里提到的“变蛋”就是指皮蛋。高邮的咸鸭蛋出名,皮蛋也质量上乘。清代康熙年间的《高邮州志》提及:“皮蛋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腊,纹如松叶,尤佳。”这里提到的皮蛋和现在的基本一样。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录了一位松江人的《皮蛋》诗,“个中偏蕴云霞彩,味外还余松竹烟”,精准地描述了皮蛋的外形和味道。
清代,不同地区制作皮蛋的方法可能略有不同,同时也各有特色,但是炭灰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除了咸蛋和皮蛋,清代还出现了“糟蛋”。这是一种将鸭蛋放置于米糟酒中腌制而成的美味。浙江平湖、河南陕州和四川宜宾的糟蛋都非常有名。
古人除了对鸭蛋进行腌制外,也有一些相对简单的吃法。《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鸡鸭子饼”,即鸡蛋饼、鸭蛋饼,具体做法是将鸡蛋或鸭蛋打破在小碗里,加点盐,在油锅里煎成饼状。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介绍了一种叫“金银卷煎饼”的点心,将适量鸭蛋或鸡蛋用水和豆粉调和,摊成煎饼之后包馅,最后再煎一下才能上桌。
鸭蛋本身也能当作馅料,《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里还有一道“蟹黄兜子”,是以蟹肉、猪肉调和各种作料做馅的点心,其中便有用香油炒碎的鸭蛋。馅料调好后以粉皮折成兜子,上笼蒸熟食用,和现在的小笼包或蒸馄饨有些类似。
鸭蛋也可以单独烤制。宋代的《事实类苑》里记载了一件“物夜有光”的奇闻怪事,说的是炙鸭蛋时蛋壳里突然发光的事。这件怪事或许只是没有根据的传闻,但说明当时是流行烤鸭蛋的,而且还是整个烤,烤熟的鸭蛋具有浓浓的焦香味,一定非常诱人。
清朝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里记载了鸭蛋的一种特别用途,当时的岭南人家熬制红糖时要加鸭蛋清:“乌糖者,以黑糖烹之成白,又以鸭卵清搅之,使渣滓上浮,精英下结。”用鸭蛋清过滤掉糖中的渣滓,这样制作出来的红糖质量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