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专语文第二册《石钟山记》教案

(2020-05-09 15:20:10)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育科研

  石钟山记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借鉴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亲身实践的精神和有疑必察、重视实践的态度;

2、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的艺术特色,体味艺术描写的审美价值;

3、熟读课文,背诵精彩章节,掌握重点词语,进一步提高读清句读的水平。

教学重点:

1、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句式

教学难点:

苏轼散文特点及其治学精神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导入:

前一课《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生活在宋仁宗的时代,这是一个出人才的时代,“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询、苏轼、苏辙,就是我们熟知的“三苏”。他们与王安石同位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中的苏轼即本文作者的命运又与王安石密切相关。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他既不苟同新派的某些做法,也不赞成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

三、解题:

请学生看“阅读提示”。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注音释义:


彭蠡(li 指鄱阳湖)

钟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乐器)

枹(pao 鼓槌)

硿硿(kong 指声响)

栖鹘(hu  老鹰)

磔磔(zhe 鸟叫声)

鹳鹤(huanhe 一种水鸟)

噌吰(cenghong 形容声音洪亮)

石穴罅(xia 裂缝)

镗鞳(tangta 钟鼓声)

识(zhi  通“志”,记住)

无射(she  弓箭名)


2、朗读下列句子,准确处理好句中停顿。

A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B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C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E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五、对照注解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六、再读课文,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议论——叙述 ——议论

七、研读第一段。

11、教师先范读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然后领诵一遍。

2、补充重点词语注释:

以为:认为                 临:接

鼓浪:鼓,激荡             常:一直,时间副词

访:探寻                   双石:两块石壁

腾:传扬                   徐:慢慢

歇:消失

3、概括大意:写石钟山名字由来的两种说法,并提出疑问和反驳。

作者行文顺序:。

4、重点讲解: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提示: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博,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

提示: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为什么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

提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八、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准备背诵第二段“至莫夜月明”到“古之人不余欺也”。

3、概括第二、三段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第二、三段。

一、复习第一段内容。

二、研读第二段。

11、教师先范读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然后领诵一遍。

2、补充重点词语注释:

元封:年号,六月丁丑,阴历六月初九日  古人用干支纪日

舟:名作状,

适:去(之、诣也有到……去的意思)

因:因此

固:通“姑”,姑且

莫:“暮”的本字

独:副,仅     搏:击

且……且……:也……也……

有大石当中流:(当,dng)有块大石头在水流中间。

察:细看

浅深:同义复词,偏在深

涵澹:形容水波荡漾

澎湃:形容波浪冲刷

汝识之乎:(识zhì,这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应释为“知道”。)

因笑谓:因,副,于是

3、概括大意:写夜间实地考察,发现了钟声和山形水势的关系,找出了始终山命名的真正原因

4、重点讲解:

作者探访石钟山是在什么时候?

提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寺僧如何看待石钟山得名由来?

提示: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因为作者固笑而不信,所以亲自考察,考察中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看到: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听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这是水上的声音)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

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无射”“歌钟”做喻呢?

明确:(1)为了说明山有钟声,因为“无射”“歌钟”都是钟名

2)“无射”本来是古代很好听的乐曲的名字,那么以无射命名的大钟演奏的音乐必定也十分悦耳了,这里作者也意在表明石钟山发出的水声悦耳,不仅有深沉的旋律还有宏大的气势。

3)衬出作者经过一番探究得到原因的喜悦和兴奋,真的那么好听吗?心理作用。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是对郦道元的侧面肯定。古之人,暗指郦道元

5、背诵指导:

路经石钟山——小童证明以声得名——山中恐怖景象——石穴罅中的噌之声——声音来源——大石中的坎镗之声——语迈作结

三、研读第三段。

11、教师先范读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然后领诵一遍。

2、补充重点词语注释:

臆断:(臆,yì)仅凭主观推测来断定。

事不目见:事,名词状语

殆与余同:殆,副词,差不多

终不肯:副,始终

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的原因

陋者:不会思考的饿人

乃:竟

实:真实的原因

是以:因此

3、概括大意:表明观点,分析谬传的原因。

作者行文顺序:。

4、重点讲解:

在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用反问句发表肯定的论断。

那么长期以来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疑团得不到解决,作者认为原因是什么?

明确:第一   言之不详,人常疑之 (郦道元)

第二“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为什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第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第四“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斧斤考击,以讹传讹。(李渤、小童)

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背诵部分;

2、比较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本文特点,比较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

一、弄清笑的内涵。

1、结合文中所写的作者的几次笑,分析作者笑什么?

明确:余固笑而不信也(笑寺僧和小童,也笑李渤)

因笑谓迈曰(愉快自得的笑,反映出探得山名由来的兴奋和自豪)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嘲笑郦元李渤)

2、引申:你认为作者笑郦元李渤可取吗?

提示:苏轼只说对了一部分原因。

    A命名与声音有关。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苏轼的实地考察印证了这一点。

    B与它的山形有关。有一种观点认为枯水季节山下有洞,可以容纳数百人,深不可尽,都是事实,山如覆钟,所以,这也是得名的原因。

(不过,苏东坡毕竟不是学地质的,他来到石钟山只不过是路过,他一个外行人能做到如此执著已经不错了,我们要学习这种品格和精神,不能太苛求。)

二、《石钟山记》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尊重事实。大家能不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事例?哥白尼勇敢地提出“日心说”。还有布鲁诺捍卫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提出空气阻力学说。毛泽东不迷信陈独秀,在革命关键时刻坚持真理。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提出改革开放。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革命家,他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思想都是一种科学思想,以为科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远远要比证明一个观点更难,所以,质疑是一种很可贵的科学精神,我们在学习中要培养这种精神。

三、比较《游褒禅山记》与本文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与一般游记散文不同,不重山川景色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从结构安排看,两文都是前后照应,环环相扣,环环相生,浑然一体。

不同点:《游褒禅山记》的写作思路是先记游山(12段),后发表议论(34段)。本文则是先议论,由议论引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情。

四、完成练习:

五、布置作业:

1、进一步诵读课文,熟练掌握本文句读;

2、整理笔记;

3、写一则记游说理的短文。

 

板书设计

 

 

第一段:质疑——议论

 

石钟山记    第二段:解疑——记叙

 

第三段:结论——议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