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2020-05-05 14:55:41)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育科研 |
致橡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爱情观,即独立、平等,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爱情观。
2、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与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意象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独特的爱情诗,看看它与传统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有何不同的。
二、作者及朦胧诗简介: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崛起于诗坛。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因其意象朦胧,不同于以往诗歌中形象,故名之曰“朦胧诗”。
三、学生听朗诵录音,把握重点词语。
四、赏析全诗。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思考:本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如何?
明确: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作者否定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式的爱情观。他们或单纯的依赖别人,失去自我,自己没有真正的自主,或一味奉献自己,以牺牲自我而成就他人,即以男人为中心,女人为从属,男人为主体,女人为附庸。
橡树是诗人想象中的恋爱对象,象征男性;木棉是作者借来抒发思想观念的意象,象征女性。
2、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可分为哪两层?
明确:从开头到“不,这些都还不够”为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否定世俗的爱情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束,表达自己新型的爱情观。
3、找出在表达思想内容、展示诗歌形象上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明确:“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4、分析木棉、橡树的形象。
明确:橡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木棉:“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5、木棉、橡树的爱情是怎样的?
明确: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同甘共苦、相互依存的。
6、疑难问题讨论:
如何理解“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提示: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女性的命运大多具有悲剧色彩,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怎样理解:“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明确:爱情的双方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理解、尊重彼此的选择。
五、总结。
1、理清写作思路。
明确:作者开篇就大声向世人宣告:“我如果爱你,绝不……”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她认为“这些都还不够”,理想的爱情应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它们相知相恋、同甘共苦、相互独立、相互依存。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2、背诵全诗。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我如果爱你”,“我”是指
诗人通过
2、听写并解释:
攀援
雾霭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仿照例句,造句。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也不止像日光,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橡树
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