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筷子”与“箸”的区别与变迁考
(2011-02-24 07:57:4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博文转载 |
实际上在古代,筷子被称为“箸”,箸、著、煮、猪都读同一个音:zhu,有同一字根“者”。者是多音字,可以读“zhe”,也可以读“诸zhu”,作“多的”解释。比如,诸侯的原意是一帮只能讲讲屁话的爷们,不是一个;著作是把许多草稿订在一起的手纸集合;猪是吃了就睡因此特能生小畜生的畜生;煮是把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放在水里一起烧的过程;箸就是用两根小竹杆从上面伸进罐子里把煮过的东西捞出来的工具。所以从说文解字来讲“箸”和“筷子”还不能完全划等号。
《礼记·曲礼》载,“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曰,“梜,犹箸也,今人谓箸为梜提”。用现在的话来讲:箸是专用于在羹汤中“捞干货”的工具,没有干货或干货被人捞完了,箸也用不着了。同时《礼记·曲礼》上还说,“饭黍毋以箸”,而“贵者匕之便也”。这段话说明,有教养的人吃饭喝粥是不能用箸的,因为箸是用来夹菜的,而要吃羹汤则应该用匕匙(勺)更方便和优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用筷子在没有内容的清汤里兜来划去的是何等形象,而如果用把勺子在汤羹中划几个圈,虽然手腕动作相同,但意义就不同了,目的是起调均味道和冷热的作用,所以南方人把汤勺叫“调羹”是个比较确切的形象词。此文恰好说明了当时非正规场合,或普通老百姓为简便只用箸作为吃饭用具,就象现在的排档,你坐下来吃饭,桌子上只有自助拿取的筷子,匙勺要特别申请才会提供。而若你到有点规模的饭店用餐,服务员一般都会提前放好筷子和勺子等用具,这就是古人的礼延续到今天的痕迹。
箸为什么又成为筷子呢,前面已讲了箸是“煮的”工具,是与锅子(鼎类)配套使用的,箸的尺寸要比筷子大一些,用箸把正在煮的东西直接送到嘴里,就象现在有人吃饭时站起来,伸长了胳膊,把饭勺当汤勺,把大盆里的汤直接用饭勺搯出送到嘴里,吃相一定很难看,但效率高,本人的“歪”考结论是:用箸直接吃菜就是这种效果,不用“停住”了,占了一个“快”字。应该说筷子是小号的箸、适宜自助服务的饮食工具,箸是大号的筷,用于为他人服务的用具,如现在南方人下面条时还在用的工具,筷字是南方人造出来的字,南方出竹,多水、适宜农耕,且用竹做箸基本不用加工,北方用木头做的筷子可能就叫梜子了。也可能是早期的筷子基本都是用竹子做的,所以筷字从竹。
一般都认为是自明朝起“箸”改称“筷子”了,因为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同为明朝人的李豫亨在《推蓬寤语》说:“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之依据。
这两个明朝人都是江南人,陆容是现在江苏太仓地方人,进士出身,是个当官的,由此学了不伦不类的南宋官话,讲什么“筷儿”这样的杭州腔,吴语没有这种说法的,吴语“住”发“是shi”音,与吴语的“止zi”音没有关系,所以陆容的讲法是混淆北方语系与吴语系的发音区别,所以他的说法依据有问题。李豫亨是云间人即现在的上海松江人,他说的倒是地道的吴语音,问题是吴音“滞、子”都发“止zi”音,对于当时大多数不识字的撑船人,忌讳“滞”音没错,但实际吴语“快子”与“快滞”发音完全相同,“快滞”比“滞”更不吉利,吴人岂不傻上加傻?李是中医郎中,道听途说信以为真。他们两人的书写给北方语系的人是看不出毛病的,而真正的吴人若细细深究就破绽百出了,所以他们的说法是以讹传讹,流传下来祸害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