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楼火灾之后……
(2009-02-17 21:46:32)
标签:
央视火灾文化 |
央视新楼火灾之后……
北方可可
正月十五夜,央视新楼发生火灾。火灾本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因为它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据专家保守估计为6~7亿元),更造成了人员的伤亡。然而,透过浏览网路上的相关议论,人们惊讶地发现,对于这样一场灾难,网路上有很多留言与评论却充斥着某种“幸灾乐祸”的味道,他们以戏谑与调侃的方式来谈论这场灾难。不过很明显,这种不大正常的情绪的借机宣泄,它的指向毫无疑问是央视,而非灾难本身。
坦率说,网上很多“幸灾乐祸”的语言让人看后的确不怎么舒服,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灾难发生。来看这样的嘲讽语言:“元宵节,北京城最大的烟花!”、“感谢CCTV,为了让全国人民欢度元宵节,昨夜燃放了一个价值上亿元的大烟花!……”等等。那么,央视遭遇大火,这些网民何以如此哄笑呢?仔细想想,个中原因是值得玩味的。应该说,有关央视的种种笑谈,之前早就在网路上偶有所见,诸如它的八股式报道语言,僵硬的主播形象,几十年都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各省转播……等等。不仅如此,“央视形象”还被编成很多顺口溜在网路上流传,它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很多人调侃、揶揄的对象了,这应该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打开网页就随时可见,比如“做人,不能太CCTV啦!”就是一句典型的戏谑语言。当然,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作为负有相当繁重宣传任务的宣传机构,它的节目自然会有它独有的特点也是某种必然;从这个角度来看,试图让央视变成观众想象中的“模样”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也压根儿不可能“沦为”一般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电视机构,因为节目形式总是要服从节目内容的。
客观来说,虽然央视收视率最高,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的节目质量就好,或者观众都喜欢看;虽然央视揽下了大量的广告收入,但那显然也是垄断、不存在平等竞争的直接结果;虽然央视的《新闻联播》号称观众最多,但这是观众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一个选择……这些我想都应该是事实的客观陈述吧。再有,收看央视节目,比如时事新闻类吧,它的播出顺序不按新闻规律办事,即不按新闻价值顺序排列,这是几十年都一成不变的(包括911“美国被炸”不可能上头条在内);央视也常常做这样的“宏观新闻”报道,比如哪个地方的GDP有了增加,或者其它方面有了成绩,它可以说成是“领导有方”,也可以解释成“贯彻上面政策”的结果,过去所谓“‘三个代表’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就是这个意思的表达,类似这样的新闻你虽不能随便说它是假新闻,但感觉上大家都没兴趣看,这是个基本事实。
说回“央视新楼发生火灾”这件事吧。在一场火灾面前“幸灾乐祸”,这肯定是不正常的;但即使不正常,它也肯定事出有因。央视作为电视界绝对的“老大”,它的很多节目观众不喜欢,不“买帐”,这一点恐怕连央视自己也清楚;当然了,“与时俱进”大概也需要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