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初开一代文风的柳开和“西昆体”核心诗人刘筠的诗作

(2013-06-18 17:25:47)
标签:

文化

才学高相得益彰

诗风异相映成趣

——初开一代文风的柳开和“西昆体”核心诗人刘筠的诗

马月起

 

 

    (此文原载《河北文化》,在此题目有改动,内容有增删。今录入《馆陶诗话》一书,为第五章)

 

 

宋初文坛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一些人高举反浮靡大旗,力倡朴实自然、言之有物的文风。但另一方面由于宋王朝建立不久,更多地需要点缀升平,因而一时间辞藻华丽、绮靡柔弱的西昆体诗风竟日渐风行。有趣的是,两派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柳开和刘筠竟是同乡,大名人。其中柳开是大名馆陶县(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刘筠仅比柳开小二十三岁,还曾任馆陶县尉。他们主张不同,诗风更不同,却都是宋初文坛有影响的人物。

 

 

柳开的一首诗常列为宋诗选本篇首

 

 

柳开(948--1001),书香门第之后,自幼聪颖异常,有胆有识,善射,喜奕棋。开宝六年进士,历任州、军长官,殿中侍御史。此人有三个特点。

一是富于军事谋略。宋太宗雍熙北伐的时候,柳开已被贬为上蔡令,护送军粮将到涿州,正赶上宋大将米信与辽军的一支万余人部队大战相持不下。这时候,辽军的统帅突然派使者来到宋军求降。柳开洞察其奸,急忙向米信进言:“兵法云:‘无约而请和,谋也。’辽军往日不降,今天突然求降,我认为其中必然有诈。就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乘机全力进攻,必获全胜。”但是米信却迟疑不决。果然两天之后,辽军又来挑战。后来才知道当初辽军求降是因为箭矢不足,求降只是拖延时间之计。米信后悔不迭。

二是善于地方治理。柳开任少数民族杂处的广西全州知州沿用唐“以夷制夷”的政策,采取“树其酋长,使自镇抚”的办法招抚西延粟氏因招抚粟氏有功,宋太宗奖励他30万缗钱。柳开却不入私人口袋,而在县城北二里的泉石,修筑读书堂,后人在山上建祠,称柳侯祠”。

三是乐于慷慨助人。柳开家里很富有,他又好交结、乐舍施。但是叔父当家主事,经常不能满足他。户部侍郎赵昌言没当官时,曾到柳开家乡旅游并拜访他。柳开多次请叔父资助赵昌言,叔父不给。柳开一气之下,“乃夜构火,烧舍”,叔父见状大惊,赶快拿出三百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给赵,从此以后,不敢得罪这个霸王侄儿。

但是他一生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恐怕还是他在宋初开一代文风。《宋史》称他既就学,喜讨论经义,慕韩、柳为文。他鄙夷五代文学风格之浅弱,羡慕韩愈、柳宗元古文的朴实有内容,因而自取名肖愈,字绍之,立志开圣贤之道,因而又定名开,字仲途,著书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有《河东先生集》十五卷、《附录》一卷。他说:文章为道筌也,筌可妄作乎?筌之不良,获斯失矣。女恶容之原于德,不恶德之原于容也。文恶辞之华于理,不恶理之华于辞也(见《上王学士第三书》)意思是,文学的形式是次要的,必须服从服务于它的内容,徒有华丽的外表而无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不行的。

 

    柳开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他的文学实践却体现了这一主张。《塞上》一诗尽管未收在其《河东先生集》中,却是一首公认的代表作,常常列为宋代诗选本的首篇,足见后人对其的高度重视。诗曰:

鸣骹直上一千尺,

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

尽提金勒向云看

带响的箭一下子飞上一千尺,而且因为无风声音显得更加清脆嘹亮。是发出的什么紧急消息?如何引得蓝眼珠的三百骑胡儿尽都提着马勒一齐回头仰望?这首诗意境开阔,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用洗练的文笔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边塞图景。诗歌语言流畅朴素,表现力极强,大有唐诗风范,难怪当时就广为流传。宋人江少虞《宋朝事类苑》卷三十五引《倦游杂录》载太傅冯端曾对人称赞它,并说此可画于屏幛。宋蔡居厚《诗史》也说:都下好事者把这首诗画为图。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三说此诗宋人盛称之,好事者多图于屏幛,今犹有其稿本。今天我们见到的不少宋诗选本均把这首诗列为第一首。清代著名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标举宋人说部中的好绝句,其中就有这一首。不过第二句却作“风紧秋高雪正干”,今人钱钟书先生断为袁枚的改笔(见《宋诗选注》)。袁枚大约是不理解何以用“干”字形容声音,故而加以臆改。“风紧秋高雪正干”,与首句全不相干,失去照应,使全诗意思不贯,意境全非,而且使诗歌原本回环呼应、动静相生的结构形式全遭破坏。这一改笔,大煞风景,不过却从反面衬托出原作的巧妙成功之处。兹录其另一首《磐石》:

古寺耸山椒,公堂去不遥。

寻僧忘俗虑,盘道出尘嚣。

疏箔卷烟雾,明眸望集潦。

渔翁江上立,指我在云霄

柳开交游广泛,许多知名之士都与他交往密切,并有唱和。

潘阆(962?-1010),大名人,有的说他字逍遥,有的说他号逍遥子”,宋初著名隐士、词人、诗人平生与柳开、王禹偁等友善,多有唱和。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柳开由宋州录事参军抽调到行阙,随太宗赴边平定北汉,潘阆闻之,作《寄赠柳殿院开授崇仪使赴边上》诗送行:

从来长见说兵机,今日君恩志岂违。

骢马不骑骑铁马,绣衣休挂挂戎衣。 

雄师已听心皆伏,劲敌将闻魄尽飞。

应笑苦吟头白者,二南章句转衰微。

诗中盛赞柳开此次赴边正是发挥了其长处,并祝福其凯旋而归。果然,柳开赴边回来后迁知常州,因平盗有功又迁殿中丞。同年中秋,潘阆与柳开、寇准、宋白在汴京城内宋白宅中聚会,有《中秋与柳赞善开宗赞善坦寇学士准宿宋拾遗白宅不见月》诗纪事:

共约中秋来看月,

一轮终不见清辉。

众人眠后唯孤坐,

翻忆无云宿翠微

石介(10051045)北宋学者,与胡瑗、孙复合称为宋初三先生。字守道、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读书于徂徕山泰安城东南),世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其著作《怪说》,指斥杨亿、刘筠为首的“西昆体诗。《徂徕先生集》卷二《过魏东郊》诗赞柳开:

 

全魏地千里,雄大视区宇。

黄河为血脉,太行为筋膂。

地灵育圣贤,土厚含文武。

堂堂柳先生,生下如猛虎。

十三断贼指,闻者皆震怖。

十七著野史,才俊凌迁固。

二十补亡书,辞深续尧禹。

六经皆自晓,不看注与疏。

述作慕仲淹,文章肩韩愈。

下唐二百年,先生固独步。

投篇动范杲,落笔惊王祜。

四方交豪杰,群公走声誉。

一上中高第,数年编士伍。

五命为御史,连出守方土。

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

凤凰世不容,众鸟竞嘲诉。

狱中饥不死,特地生爪距。

貔貅十万师,盟津直北渡。

塞上诸猛将,低头若首鼠。

渴忆海为浆饥思鳌为脯。

两手拿人肝,大床横牛肚。

一饮酒一石,贼来不怕惧。

账下立孙吴,樽前坐伊吕。

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

匈奴恨未灭,献策言可肤。

幽州恨未复,上书言可取。

好文有太宗好武有太祖。

先生文武具,命兮竟不遇。

死来三十载,荒草盖坟墓。

四海无英雄,斯文失宗主。

竖子敢颠狂,黠戎敢慢侮。

我思柳先生,涕泪落如雨。

试过魏东郊,寒鸦啼老树。

丈夫肝胆丧,真儒魂魄去。

瓦石固无情,为我亦惨沮。

显然,这位徂徕先生来到柳开的家乡馆陶一带,对这位同道十分仰慕,对其为人、为官更是佩服不已。“下唐二百年,先生固独步。”诗中对柳开的评价也似乎太高了点。当然这也是他一贯的观点。他在《送刘先之序》中说:“馆陶,魏邑也。圣朝大儒柳仲涂,实魏人,自唐吏部下三百年,得孔子之道而粹者,惟仲涂。居魏东郊,著述万言,皆尧舜三王治人之道。……仲涂之道,孔子之道也。”这倒透出另一个信息:柳开本是魏州馆陶县人。

诗中包括了柳开一生许多故事,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讲出,只讲一讲他“十三断贼指,闻者皆震怖”的经历:

后周显德末年在南乐县衙的庭院里,几个成年男女正在与一位13岁少年说笑。突然黑暗中一蒙面人手握刀翻过墙头,飞奔入室人们个个抖如筛糠,动也不敢动,喊又不敢喊。这时只见少年悄悄进另一间房屋,突然持剑跃出,大喝道:“贼人哪里走!”声音响亮清脆,惊得蒙面人慌忙奔出翻身上墙。说时迟,那时快,少年挥剑吹去,只听惨叫一声,以后便再无声息。众人点灯来看,发现蒙面人的两个脚趾被砍断,墙头一片血迹,不禁又惊又喜,纷纷夸赞少年柳开的勇敢。

著名学问家梁周翰,宋真宗即位才任知诰。他有一首《赠柳开诗》。其中有句

九重城阙新天子,

万卷诗书老舍人。”、

 

 

包拯的恩师、馆陶县尉刘筠领军宋初“西昆体”诗派

 

 

刘筠(9711031),字仪。他是柳开同乡,而且仅年少二十余岁,中进士后又任馆陶县尉,按说应接受其一定影响,文学主张和作品风格与柳开有相似之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人有才有学,胸罗锦绣,二十七岁便登进士第,曾数度任职翰林,两次主持贡举(科举考试),写出的诗辞采华茂,珠圆玉润,诗名与杨亿并称杨刘,诗风与柳开迥然不同。咸平五年(1002),做馆陶县尉的刘筠因杨亿赏识推荐提拔做京官,任大理评事、秘阁校理,参加编纂《册府元龟》,后官至御史中丞、翰林学士承旨兼龙图阁直学士。刘筠真宗景德间与杨亿、钱惟演等十七人在秘阁编纂《册府元龟》时相与唱和,作品编为《西昆酬唱集》。集中诗歌风格相近,社会上纷纷效仿,号称西昆体。集中诗二百五十首,而刘筠诗多达七十三首,仅比杨亿少二首,排第二。刘筠的这些诗精于声律对偶,多用典故,词藻丰赡,结构缜密,但少真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西昆体的一般面貌。与杨亿诗相比,刘筠诗则精整婉雅之气稍逊,而动荡跳掷之笔略多。

历史上有个包拯十分有名,后来又在戏曲中被塑造成为了清正廉洁、执法公正的好官。孰不知,起初是刘筠发现和培养了他,刘筠是包拯的恩师。刘筠为官很有正义感,也很有骨气。宋真宗晚年多病,神智糊涂,让以丁渭为首的一班佞臣专擅弄权,打击排挤为官正派的寇准。而曾经与刘筠一起诗坛酬唱的钱惟演也与弄臣沆瀣一气。天禧四年(1020),一度被罢相的丁渭玩弄权术,又得以恢复相位,更是不可一世,气焰嚣张。他传令让刘筠为他起草复相制,刘筠不愿为虎作伥,断然拒绝。为了免受丁渭的纠缠,他上表坚决请求外任,于次年到庐州当知州。那时包拯二十三岁,对刘筠的为人十分钦佩。在庐州的莘莘学子之中,刘筠也特别喜欢包拯,给予他很多勉励,教导他要注重实际,力戒空谈,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要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包拯从中获益甚多。刘筠之所以喜欢包拯因为包拯廉洁自好,严格自律,不结党与,直道行事。刘筠包拯意气相投,自然对包拯给予更多的关爱。天圣五年(1027)正月十二日,包拯到开封府参加进士考试(礼部试),而诏命知贡举(主考官)就是刘筠。历次科考都是以诗赋作为主要依据刘筠认为不能让胸存谋略、讲求治道的人因声律小技而名落孙山。于是他一反常规,以策论为主。这一改变,让不善诗词却精于策论的包拯如鱼得水,考中了甲科一等(前三十名之内)。刘筠膝下只有一子,不幸早夭,他去世之后,家里的田产房屋因无人继承被官府没收。包拯此时已身为显贵,知道后,特别向朝廷奏请在刘家宗族内择人为恩师的后人,并将资产还给了他家。

在刘筠诗中,《偶作》一首表现了不满馆阁工作的平淡庸禄、渴望自由高尚生活的心情;虽也用典不少,但不显密塞,转折灵动,情绪高昂,可谓西昆体中别开生面之作,值得一读。诗曰:

杀青和墨度流年,饱食无功鬓飒然。

却忆候封安邑枣,不肯兄事鲁褒钱。

千峰月白猿啼树,六幕风高鹗在天。

招隐诗成谁击节,愿倾家酿载渔船。

首联感慨自己未能建功立业,而只能在文学侍臣的笔墨生涯中虚度年华。所谓“杀青”,代指写字作文章。在纸没有发明之前,文字往往刻写在竹简上,但要先将竹片放在火上烤,去其水份,也用以防虫蛀。这一处理过程叫杀青。兄事”指作为兄长看待。第二联借用“安邑枣”、“鲁褒钱”两个典故,感慨自已既“无功”,又“无钱”。“安邑枣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鲁褒钱”典出《晋书·鲁褒传》,鲁褒鄙视世人贪财,写《钱神论》一文加以讥讽,说钱“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后世便以“孔方兄”喻指钱。第三联表现自己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六幕”即“六合,指天上、地下与东、南、西、北四方。鹗,一种鸟名,又叫鱼鹰、飞鹗,表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尾联明白道出归隐之志。招隐诗”指招人归隐的诗。西晋诗人左思、陆机都有《招隐诗》,抒发归隐之志。家酿:指自家酿制的酒。

有真情才能有异响,这首诗表现的是真实的思想感受,因而尽管也用典故,也多辞藻,但仍然显得自然、动人。可谓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又如刘筠、杨亿等七名馆臣曾针对真宗妄信符瑞、东封泰山之事以汉武故事借古讽今,以《汉武》为题唱酬。刘筠一首如下: 

汉武高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

桑田欲看他年变,匏子先成此日歌。

夏鼎几迁空象物,秦桥未就已沉波。

相如作赋徒能讽,却助飘飘逸气多

    此诗多用典故,但喻示切实,包涵丰富的内容,并无堆垛之病;语言典丽,组织细密,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技巧。

    在宋初诗坛上,柳开与刘筠文学主张不同,作品风格迥异,且都有一些诗作达到了较高水平,产生了较大影响,可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