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馆陶也是成语典故之乡(一)

(2010-06-08 09:46:12)
标签:

杂谈

 

 

馆陶也是成语典故之乡(一)

——馆陶成语典故故事摭拾

马月起

 

 

人们都知道河北省邯郸市是古赵都城,是有名的成语典故之乡。而地处齐鲁燕赵交界的馆陶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辈出,也形成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据笔者研究掌握,这些成语掌故不下四、五十条。下面摭拾几条有趣的成语典故故事(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列),以飨读者。

 

痛抱西河

 

子夏(公元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是著名的儒家学派传人。他自幼聪明过人,不满二十岁就离开家乡到鲁国拜孔子为师,成为了孔子弟子中较为有成就的一个。孔子曾这样对他的弟子们讲:“能够阐明我的学问的是卜商啊!”有一次他问子夏的志向,子夏回答不愿为官,只愿终身从事教育,弘扬儒家学说。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后来,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国君请求孔子为其选拔品学兼优的弟子到莒国为官,孔子推荐了子夏,子夏只得遵师命到莒国做事,但始终从内心十分厌倦官场中勾心斗角的生活。孔子死后,他坚决辞职离开莒国到馆陶县西河寨村设馆教学。春秋时期,馆陶是晋国著名的冠氏邑,地处齐、鲁、晋(包括赵、魏)、卫等国交界处,数度黄城之战就在冠氏邑附近发生,而且著名的曲梁城也就在附近,因而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子夏在黄河边的西河寨(按当时黄河就在馆陶经过,北流向天津入海。南北走向的黄河叫西河,西河寨因而得名)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就有名士段干木(今馆陶县人)、名君魏文侯、政治家李悝、军事家吴起。子夏教学很辛苦,弄得身体很虚弱。后来其儿子不幸死去,他非常痛苦,以致哭瞎了双眼,史称“痛抱西河”。«史记·仲尼弟子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子夏活了八十多岁,病逝于他的讲学处西河寨村。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讲学处建立了祠堂,春秋供人瞻仰纪念。清朝光绪年间重刻«馆陶县志»载:“城(指今北馆陶)西南七十里西河寨村,有一庙即卜子祠。其貌巍巍,内有尊经阁,即子夏设教西河处。”解放后文庙改成了学校,并不断修缮,培养了不少新的人才。

 

逾墙避命、声驰与干木富义

 

这三个典故讲的是战国时期两个名人的故事。魏文侯斯是战国时期一个有作为的君王。他曾拜子夏为师,学到了不少本领。后子夏向他推荐弟子(馆陶人)段干木。但段干木与老师一样,是个一心隐居不趋世利的饱学之士。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为巩固东部的统治,特在距馆陶不足百里之处(在今河北省魏县)设别都。魏文侯求贤若渴,几次亲自登门想授予高官,而他却总是避而不见。有一次,魏文侯登门拜访,他闻讯急忙跳墙逃跑,史称“逾墙避命”。«后汉书·桥玄传论»:“昔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之命。”

魏文侯对此并不介意。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实现召纳天下贤士的目的,在别都东郊筑起了高台即著名的“礼贤台”。据«大名府志»载:“魏县东二里有‘礼贤台’,即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并多次亲自登门和派人去请段干木。段干木终于受到感动,只得应命,从此魏文侯以师礼待之,他也为魏国出了不少主意做了很多贡献。魏文侯请他出任魏国宰相,他不肯,而推荐了自己的师兄弟李克、吴起。后来,李克成为了魏国的宰相,吴起成为了魏国的领兵统帅,均立下了大功。魏文侯对段干木非常尊敬,每当出门路过段干木门前,都要在座位上站起来,行扶轼之礼。从者感到此举太过份,文侯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寡人敢无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见«淮南子·修务训»)“声驰”与“干木富义”都是历史掌故,其中“声驰”指名声远扬。

段干木死后葬在馆陶,今北馆陶北关外的戴庄村西北尚有段干木墓遗址,墓址一亩有余,后人多次立碑建亭,并写有诗文。清朝馆陶县廪生刘廷瓒«题段干木先生墓»诗曰:“负国毛州外,相传干木丘。清风兴儒立,高节抗贤侯。残碑一旁古,花园几树秋。西河源不断,千载共长流。”段干木的后人有唐代“居业简素、遵从祖德、不趋世禄”的饱学儒士段道超和元朝被封为昭勇大将军的段伯豫,«馆陶县志»均有记载。

 

馆陶园与主人翁

 

这两个典故记载的是馆陶公主的故事。

馆陶公主指的是汉文帝的女儿刘嫖,与景帝同是文帝与窦皇后的子女。此女很受文帝宠爱,被封为馆陶公主。馆陶县是她的食邑,同时在京城她也有一个长门园,亦称馆陶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忆游朱坡四韵»有句曰:“猎逢韩嫣骑,树识馆陶园。”馆陶园成为了皇家园林的代称。刘嫖长大后嫁给陈午,不幸丈夫早亡,五十余岁寡居。她不耐寂寞,与十八岁的少年董偃私好。董偃好友安陵人爰叔向董偃献计:“你与太主(当时汉武帝的姑母)私好,要是皇帝怪罪下来,那还了得?我有一计在此:顾城庙是文帝祠,皇帝常常到那里祭祀父亲却没有宿宫可以休息,不如劝太主把自己的长门园(即馆陶园)献给皇帝,大概可以免祸。”后刘嫖依计献长门园给武帝,武帝果然十分高兴,欣然接受,并在长门园建长门宫,爰叔为此得到了馆陶公主的百金赏赐。为进一步得到武帝的承认,刘嫖故意在家装病,引武帝亲来探视,并趁机表达自己对武帝及先帝的感激之情,要求武帝随时来看她。武帝看透她的心事,爽快答应。数日后,刘嫖自称病愈,请武帝赴宴。武帝到后,见姑母改穿奴仆衣服站在门口相迎,便有意顺水推舟承认姑母与董偃的关系,就笑着说:“我愿见见主人翁。”这就是“主人翁”一词的来历。从此,董偃同时也很受武帝的礼遇,甚至引起了当时一些正直大臣如东方朔等人的不满。不过,后来董偃因刘嫖的年老色衰而渐渐移情别恋,终于被武帝赐死。

 

金屋藏娇与长门买赋

 

说起馆陶公主与汉武帝,实际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但作为皇帝的姑母,为什么她在汉武帝面前这么小心,而且有时似乎有些畏惧?这里面确有故事。馆陶公主深受文帝喜爱,与哥哥景帝又是一母同胞且关系十分密切,当然容易养成骄纵的习性。景帝即位后所立太子本不是武帝刘彻,而是景帝爱姬栗氏所生的刘荣,时称栗太子。馆陶公主有一爱女名叫阿娇,想许配给太子。但栗氏却是个素来妒忌、心胸狭窄的人,加上长公主(馆陶公主)时常送美女给哥哥景帝,因而怀恨在心,当然是一口回绝。馆陶公主非常恼恨。此时景帝另一个爱妃王美人趁机笼络长公主。馆陶公主对她说起议婚之事,王美人急忙奉承,连说自己的儿子不是太子,没福娶阿娇这样的好媳妇。刘嫖随口答应婚事,并恨恨地说:“废立常事,祸福难料。栗氏以为儿子已经立为太子,将来自己定会成为皇后。怎知还有我在!”一天,长公主领着女儿入宫,正好王美人与其儿子胶东王刘彻在。她拉着刘彻的手笑着说:“儿想得妇不?”刘彻生性聪明,对着姑母嬉笑无言。馆陶公主故意遍指周围宫女问她要不要,刘彻均摇头。最后,她指着阿娇说:“阿娇好不好?”刘彻笑着说:“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以金屋贮之。”馆陶公主听后非常喜欢。这就是“金屋藏娇”的出处,后多指男子秘密纳妾。后馆陶公主百般努力,加上栗氏也确实心胸狭窄,终于,栗氏没有被立为皇后,而刘荣的太子位也被废,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汉武帝即位后,陈阿娇理所当然地作了皇后。

长门买赋”也叫“买赋”,现在多指文章写得好。其来源也有一段故事。可以说,馆陶公主对于拥立武帝功不可没。但可惜的是陈皇后无子,且又骄横好妒。武帝妹妹平阳公主经常送美人给武帝,引起了陈皇后的不满。尤其是她把美人卫子夫献给哥哥,陈皇后更是大怒,甚至不给武帝留面子。武帝有所顾忌,一时也不能把她怎么样。有一段时间卫子夫经常生病差点死掉,经查发现是陈皇后因为嫉妒,在后宫请女巫施行巫术,于是大怒之下,加上卫子夫的影响,很快贬陈皇后于长门宫(亦即过去的馆陶园、长门园)。陈皇后孤独寂寞,终日在长门宫愁闷悲思,以泪洗面。后来,馆陶公主帮助女儿奉送黄金百斤为司马相如及其夫人文君取酒,求这位武帝喜欢的文学家写一篇赋以打动武帝。司马相如果然不负重托,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长门赋»,把陈阿娇的愁闷悲思写得淋漓尽致。武帝看后,大为感动,此后对阿娇关心多了一点,但终于没有回心转意。唐代诗人李益有一首«宫怨»写阿娇的长门之怨很有特色:“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诗歌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表现力很强。汉代的乐府诗专门把“长门怨”作为了一个吟咏的题目,李白、刘基(元末明初的刘伯温)等人均有同题诗歌。至于李白的«妾薄命»,则明显带有一种书生气:“汉帝宠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怕是别有深意吧。

 

参军戏

 

参军戏是唐代一种非常盛行的曲艺形式,相当于今天的化装相声。表演时一般有两个人,一为参军,一为苍鹘。参军相当于逗哏的,苍鹘相当于捧哏的。二人一问一答,即兴表演,以滑稽讽刺为主,逗笑取乐,时称“弄参军”,深受人们喜爱。而参军戏的来源则是因为为馆陶的一个县令。

«乐府杂录»载,后汉和帝时期馆陶有一个县令名叫石耽。此人才高八斗,但却贪心极大,一有机会就大肆搜括,搞得百姓不堪其苦。有一次因为贪污官绢数百匹而获罪入狱,和帝爱惜其才而不忍加诛,但每当宴乐之时,就让他穿着白色衣服,夹杂在优伶之中。优伶故意问:“你是何人,因何夹杂在我们队伍中?”石耽用手抖擞着自己的衣服回答:“我本是馆陶令,正是因为这一罪行才受到如此惩罚。”以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逗笑取乐。此后石耽官升参军,所以后世就把后来渐渐形成的这种艺术形式称为“参军戏”或“弄参军”。看来,历史是公正的,好官当然会留芳百世,贪官不管怎样掩饰也终究挣不脱历史的耻辱柱,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于参军戏的来源,另有说法,说是与晋代馆陶县令周延(即周雅)有关。两种说法中人名及时间虽不同,但内容却与上面所述大同小异。

 

妒妇津与好丑自彰

 

好丑自彰”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人的面貌美丑只要在水面上照一下就清楚了,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容掩饰。

«太平御览»引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载,晋初泰始年间临清郡(按这是唐朝的行政区划名称,西晋初年只有清渊县而无临清县,更无临清郡,古清渊县城即今馆陶县路桥乡清阳城村亦即过去的清渊城村)有个风流书生名叫刘伯玉。此人生性风流,却有个爱吃醋的婆娘名叫段明光。有一天,刘伯玉高声诵读曹植«洛神赋»,深深为其中描述的凌波微步的神女所陶醉,不觉叹道:“若能娶此人为妻,就是死了也可以瞑目了!”不想让旁边的夫人听见。段明光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破口大骂:“我活生生的美人不比那死鬼强?你偏生喜欢那烂书中的臭婆娘。”说完把书撕个粉碎,当夜就跳河自尽。段明光死后托梦给丈夫:“你不是喜欢水神吗?现在我已成为了水神,快来找我吧!”书生从睡梦中惊醒,吓得全身哆嗦,从此不敢渡河。段氏久等丈夫不见,恨起了天下美女,凡美女渡河就兴风作浪,凡丑妇渡河就给她一面水镜请照照尊脸,一时“妒妇津”的名号远近闻名。美女过河往往用泥巴涂脏脸,把衣服弄破,以求平安过渡。丑女们也学样子弄得披头散发,过河后还说:“今天要不是弄成这样,可要危险了。”古清渊县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话:“要找美丽新娘,最好让她立在渡口看水面,好丑自彰。”

 

屯毛不分

 

在馆陶县,至今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旧河道,系汉武帝时候黄河在馆陶北决的屯氏河。«水经»载:“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经馆陶县(即今东古城)东,东北出。”屯氏河在馆陶县流淌了七八百年后,隋朝建立,重新制定行政区划,分析州县。朝中有关官吏欲在馆陶置州,于是查遍古书和地图,见到屯氏河这一名称,却误把“屯”字认作“毛”字,竟然就以“毛州”作了州名,给后人留下了笑柄。“屯毛不分”亦作“屯毛不辨”,比喻不辨相似事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