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禁摩令与雅迪等车企提前布局越南的启示

越南禁摩令与雅迪等车企提前布局越南的启示
越南是摩托车王国,总量位居世界第4,仅次于中国、印度、印尼。截至2024年9月,全国登记在册的摩托车共有7700万辆,平均每1000人就有770辆,平均每个家庭拥有3、4辆摩托车。摩托车销量年均增长10-15%,单是今年上半年越南消费者就购买了128万多辆摩托车。
摩托车既是越南上班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越南机动车尾气的主要来源。河内、胡志明市晋升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5个城市之列。因此,限制燃油摩托车、汽车将是走向“碳中和、空气净化”的必由之路。
2025年7月,越南首都河内宣布了一项震动全球两轮车市场的政策:自2026年7月1日起,市中心一环路区域内将全面禁止化石燃料摩托车行驶,并计划在2028年将禁令扩大至二环区域。这项政策源于这座“摩托车王国”的切肤之痛——河内市摩托车保有量高达730万辆(相当于每人一辆),其排放占城市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污染的60%以上,PM2.5浓度常年超国家标准两倍,位列全球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列。
当政策出台引发市民对出行替代方案的普遍担忧时,中国电动两轮车龙头企业雅迪却已悄然完成战略卡位——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越南市场,2019年其在越南北江省的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年产能达20万台,并计划三年内提升至50万台。更关键的是,雅迪的服务网络已覆盖越南全境700多家门店,形成“销售-维修-换电”的一体化网络。另一车企爱玛也于2022年在越南设立了子公司,生产项目已正式投产,年产能可达200万辆。
一、禁摩令:环保压力下的市场重构
河内推行禁摩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越南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环:
• 政策路线图清晰:2026年核心区禁摩(禁燃油摩托,受影响的燃油摩托车近50万辆)、2028年拓展至二环并限制燃油车、2030年三环内全面实现清洁交通。
• 经济与污染矛盾加剧:摩托车日均使用成本因油价上涨攀升,而中国电动摩托6年可省约2万元油费。
• 替代需求爆发:2023年越南电动两轮车销量激增30%-35%,传统摩托销量跌至15年最低点。
这一系列变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缺口。据预测,东南亚电动两轮车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突破440亿美元,越南作为增长极,其潜在用户覆盖近5000万人口。
二、雅迪的越南攻略:从产能布局到生态扎根
雅迪的越南战略显现出与早期中国摩托车企业完全不同的逻辑:
• 本地化生产突破壁垒:北江基地距河内仅40公里,辐射中越供应链,并带动电池配套厂入驻,形成产业链集群。
• 技术适配东南亚需求:针对多雨山地地形开发防水防震车型;引入智能云动力系统,自动调节动力输出。
• 高端化破局品牌认知:避开价格战,借力日本品牌培育的高端市场,推出配备GPS导航、语音控制的智能电摩。
这一策略直击历史教训——上世纪90年代中国摩托曾占越南80%份额,却因低价劣质导致份额暴跌至1%。
三、双重挑战:本土化鸿沟与政策风险
即便布局超前,挑战依然严峻:
消费习惯差异:越南用户重视载货能力和爬坡性能,日企本田已宣布2025年推10款东南亚定制电摩;本土品牌VinFast占据近20%电动车份额。此外,电车的续航能力、外观本地化等,也是重要的成功因素。
基建滞后掣肘:河内公交覆盖率不足30%,仅一条地铁运营,充电桩普及率低。本土品牌VinFast目前电动车销量第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其拥有越南境内最多的电车配套设施,如充电桩等。
政策波动风险:税收环保标准变动频繁,如电池回收新规可能增加合规成本。
对此,中国企业正探索创新解决方案:爱玛联合便利店设充电桩,雅迪提供“以换代修”服务,试图在基建空白期建立用户体验优势。
四、全球启示: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雅迪的越南经验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提供新范式:
1、政策敏感度:将环保政策转化为市场机遇,胡志明市2019年物流业电动化法令已预示风向。企业出海应由“被动出海”转变为“主动出海”,不应等到“内卷”卷不动了才被动外迁,而是未雨绸缪,主动及时关注海外消费市场的风向,提前布局,掌握先机。
2、产业链输出:在越南复制“无锡模式”,带动车架厂、烤漆厂等配套企业落地,提升本地化率。
3、文化融合:如海底捞于2019年中进军越南胡志明市,以食材新鲜、汤料多样、服务周到、特色文化表演迅速征服了当地人和老外的胃,大大改变了越南消费者对中餐的刻板印象,短短的5年就从胡志明市北上芽庄、河内,连开了16家大型连锁店。
注:图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