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2023-06-05 00:24:38)
标签:

文化

分类: 民族民俗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这周四(61日),有两位外籍院士孙立成、谢晓亮已放弃外国籍转为中科院中国籍院士。本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不料,一些键盘侠和网友却酸了:“一大把年纪了,回国养老来了”。真是这样吗?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先看看这两位院士:

 

1、孙立成(1962.8- ),黑龙江省东宁县人。物理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化学会会士。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2、谢晓亮(1962.6- ),籍贯北海合浦县,生于北京。生物物理化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10月17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首先,什么是“养老”?上了年纪后闲居休息。60岁左右,对于大部分科研人员的科研周期来说,正值“壮年”。典型如:

 

1、“龙芯之母”黄令仪,本已退休回乡(桂林),为了研发先进的“龙芯”再度出山,84岁仍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其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外国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不是“养老”而是贡献


2、杨振宁先生,年过古稀,仍然坚持给大学生上课,还给我国引荐了众多诺奖级、院士级的高端人才!其提出的“规范场理论”,诞生了至少6位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学家。

 

其次,这些院士级的高端人才,回国前就获得常人所不及的精神财物和物质财富。同级别的教授在国内年薪10万人民币,而在美国年薪是10万美金——还不算科研项目资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单是看工资,就让多少人难以拒绝。以他们的才能、科学贡献和财富,去哪国不是抢手的高端人才?如果单纯需要“养老”,留在没有那么多的“喷子”和“键盘侠”的国家不更香吗?

 

再次,目前我国的软件、芯片、大飞机、航空发动机、飞控系统、医疗设备与医药、生物制药、科学仪器等领域,仍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们要在这些领域追赶甚至超越就不可能憋在家里搞“闭门造车”,没有出国留学和人才的回流以及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又怎么能够“弯道超车”呢?靠“键盘”、靠口嗨进步吗?显然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1949年前,我国单是在美国的学者和留学生就有5000多人,建国初期归国的有1200人,他们当中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约占60%,在新中国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钱学森、钱三强、李四光、邓稼先、华罗庚等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和优秀留学人员回归祖国的怀抱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一些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为当时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可以掌握所有的科学技术和学科、领域。因此,各国之间的科技文化的交流和人才的流动是必要的、有益的;引进先进的紧缺的高端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其才智,让人才为我所用,才是科技兴国的关键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大秦不辞六国人才,乃一统六国;

美帝收纳世界人才,乃称霸全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