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籍宰相

标签:
历史 |
分类: 民族民俗 |
广西籍宰相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历代名称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晚清)、国务总理/国务卿(民国)等。于今相当于各国之总理、首相、内阁总理大臣等。
秦、汉、西晋、唐、宋、元、明、清这8个朝代宰相数量多达1452人。唐朝以来,其中籍贯明确为广西籍的宰相有:
1、冯京(1021-1094年)广西宜州人。北宋参知政事、太子少师。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状元。在1048年8月至1049年3月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历官翰林学士、扬州、江宁知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熙宁四年(1071年),进为参知政事。著有《灊山集》。1094年逝世,追赠“司徒”,谥号“文简”。
2、蒋冕(1463年3月1日或11月22日—1532年8月12日),字敬之,号敬所、湘皋,广西桂林府全州县人。明朝首辅内阁大学士。
正德五年(1510)至十六年四月二十日(1521.5.26)历官翰林院侍读学士、中顺大夫、吏部右侍郎、嘉议大夫、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少傅,谨身殿大学士等职。
嘉靖三年(1524年),任内阁首辅。1532年病故后,明穆宗谥号“文定”。
其为官多有政绩。现存词集《湘皋诗馀》一卷。
3、吕调阳(1516年3月20日—1580年1月16日),字和卿,号豫所,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明朝内阁次辅。
隆庆年间,历任南京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受张居正的举荐,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不久加太子少保,进武英殿大学士。
万历二年(1574年),以《明穆宗实录》成,加少保。万历四年(1576年),晋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加官少傅。万历六年(1578年),晋建极殿大学士,不久致仕归。去世后赠太保,赐谥号“文简”。
主要政绩:万历年间,吕调阳向张居正改革赋役,推荐“一条鞭法”,推动了改革。与张居正合编有《帝鉴图说》等。
4、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据传本姓李,广西梧州人,生于贵阳。明末内阁首辅。
甲申变后(1644),马士英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是为弘光帝,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明弘光政权首辅。1646年被清军于太湖擒杀。
马士英精诗词,工山水。
5、陈宏谋(1696~1771.6)本名陈弘谋,
字汝咨,广西桂林临桂人。大学士。
雍正元年(1723),考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吏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司、直隶天津道、江苏按察使、江苏江宁(今南京)布政司等职;后又历任甘肃、江西、陕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苏等省巡抚和陕甘、两广、两江、湖广等地总督。
陈宏谋从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他先后担任过浙江、云南、江苏、陕西、河南、两广等十三个行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并任过扬州、天津、江宁这三个繁杂地区的府道官,总计外任37年,历三府、十三行省,当二十一任官职的经历,总结为其时间之长,职务之繁,为同时代人所不能及。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他奉调进京,历任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乾隆三十六年(1771),他因病疏请回乡。得乾隆允准,加太子太傅衔。陈宏谋为官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病故后,谥号文恭。
其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其为政思想对后世及新加坡等国的廉政建设产生较大影响。
注:因时间、能力有限,难免有所疏漏。
陆典谷整理。
附注:其他可见于小编的:
《广西历代文武状元名录》
《中国将军县》
《广西容县为什么出了那么多民国将军?》
《1949年以来广西省部、大军区级及以上干部》
《广西籍院士概况(195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