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即癌
 (2022-06-01 10:55:33)
	
			
					(2022-06-01 10:55:33)		| 标签: 癌恐惧焦虑鲸鱼佩托悖论 | 
问题从“为什么鲸鱼不会得癌症,且寿命比人类还长”提出。
1977年,英国著名免疫学家、统计学家理查德·佩托在研究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癌症发病率时,首先确认的是,在物种内部,例如人类,有一个规律,就是癌症发病率和个体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个子越高的人,体型越大的人,得癌症的几率就越大,相反则得癌症的几率就小。
但是,当佩托深入研究了一些跨物种的癌症发病率后,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例如,人比老鼠大很多,人的细胞数是老鼠的1000倍,加之人可以活七八十年,老鼠只能活两三年,人的寿命是老鼠的30倍,所以简单计算,人的癌症发病率应该是老鼠的3万倍,但实际上,人和老鼠癌症发病率是相等的。当然,考虑到新陈代谢的速度,并以老鼠飞快的代谢速度衡量,老鼠的癌症发病率应该是人的3000倍,但实际不是。
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人和老鼠身上,鲸鱼作为最大的哺乳动物,细胞数大概是老鼠300万倍,单纯比较,鲸鱼癌症发病率应该是老鼠300万倍,而事实上,人类从来没有发现鲸鱼得癌症。不止鲸鱼,同样的庞然大物,大象也基本上不得癌症。就物种内部规律来说,个头越大越容易得癌症,而一跨物种,这个现象却消失了,更大的物种反倒与癌绝缘。
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现象,就是著名的“佩托悖论”。这个悖论,至今无解。
有人试图从“进化”角度解说,个体动物细胞在繁衍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产生原癌基因(基因突变),与之相应的也会产生一种抗癌基因。也有人认为有一种“超肿瘤”,即癌细胞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性,使得它们可以持续性变异,最终就会演变出超肿瘤。超肿瘤会反水,切断癌细胞的血液供应,最终将原始癌细胞彻底饿死。
此外,还有所谓三个假说,分别是进化假说、代谢加速假说和平衡假说。其中最有价值的平衡假说竟然重新定义了癌症——癌症可能是隐藏的高级进化机制,即癌细胞是一种会不断进行自我复制的永生细胞,但它很可能也会有一个临界值,复制到一定程度,就会停下来。
然而,人类目前没有发现自己有这种机制,原因可能是因为癌细胞繁衍数量的临界值比较高,很可能人类的身体在支撑到达这个临界值之前,就已经死亡。
所有这些解释,都有特定的参考价值,但也止于假说。
基于“佩托悖论”,我想,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就从人与鼠与鲸鱼的特定关系上寻找深因,例如“心跳”!
生物的心跳次数意味着代谢次数,每分钟心跳次数越少,代谢次数就越少,也就越慢。少并慢着,则意味着细胞分裂错误(基因突变)的几率较低。
那么请看,老鼠的心跳次数一分钟约为 400至500 次;而人的心跳次数一分钟约为 70
次左右;而鲸鱼呢?鲸鱼一分钟的心跳一般只有9至10次。
那么,又是什么会影响人的心跳的次数呢?积极方面有运动——运动时心跳会加快,但经常运动的人,平时的心跳次数是偏低的,例如我,一分钟只有50多下;消极方面是惊恐——在医学上,恐惧症就是以恐怖症状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者场所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首先便会心跳加快,直至所谓快跳出嗓子眼儿。经常性焦虑或恐惧的人,其心跳一定快于70次一分钟。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可以证明“代谢加速假说”成立。不仅如此,我更认为,它还能证明“平衡假说”的成立——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身体无法支撑到达平衡的临界值,那是因为人一旦得知自己患癌,其恐死之惧就会与日俱增,以致完全摧毁了身心细胞器官的平衡结构,人的修复自愈机制自然也就荡然无存了。
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罹患癌症的人大多数其实是被“吓死的”。
本来,如我上述,虽然人和老鼠的癌症发病率是一样,
但考虑到,人之七八十岁、鼠之二三年的寿命,人之六七十次、鼠之四五百次的心跳,人是何其得天独厚乃尔,其所厚者,系人独有的精神理性可以控制焦虑和恐惧。但是,假如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则人也就极易形成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左顾右盼,前瞻后顾,窃喜偷欢,趋利避害,甚至唯利是图的心态,也就是无法摆脱焦虑和恐惧。
这让我想起,罗斯福说过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事应无可畏惧,人应无所畏惧,唯一难免的恐惧是,癌症不会传染,但恐惧会。如果人类没有恐惧,世间或许也就没有所谓癌症了。
恐惧即是癌,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