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个性创造力教育独立人格与众不同不可替代 |
首先,我想重申一下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二十九条第一款的约定:“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在人的所有品性中,个性最有价值。因为它来源于你的直觉,独立,坚定,不从众,不依赖,不妥协,你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才是最有价值的。一个人真正的本事,是“无法复制”。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最终成了一个别人的“副本”,即使是个“完美的副本”。
人们或许容易理解“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等概念,但对“人生而个性”却很容易忽视,甚至无视。更有甚者,他们担心甚至害怕孩子的个性太强,而有意无意地磨灭孩子的个性。
作家莫言小时候特别爱说话,用他家乡话说就是“炮孩子”。因为爱说话,尤其是爱说真话,给家里惹了很多麻烦,令父母非常愤怒,他们教训莫言:“难道你不说话,别人会把你当哑巴卖掉吗?如果你再乱说话,就用麻绳把你的嘴巴缝起来。”了解莫言的姐姐说:“即使把嘴巴缝起来,那么从麻绳的缝隙里也会漏出话来。”后来,莫言开始写作时给自己起的笔名就叫“莫言”。再后来,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般家长可能不了解,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个体性,是一个人“真实的特性”,当这种特性得到自由发展,又取得巨大成就,那么他的精神肯定没有受过压抑,内心活动没有受到限制。因为,个性会表现出一种很强的自我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深切(往往是潜意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项,欲望和恐惧,对于自己的喜好拥有决定力,会自我培训,面对挫折有超强的韧性。个性是人的创造力的根性。一个人的个性就是一个人的命。个性无疑会让一个人活出自己,完成自我,并还有可能成全别人,改变环境。一个鲜明的个性可能会偶尔遭遇挫折坎坷,但没有个性的人生本身就注定是一个挫折坎坷。
1974年12月的一天,比尔盖茨在阅读《大众电子学》杂志上的文章时的摇晃动作是他全神贯注思考的标志。他从小就有这个习惯。盖茨的母亲出生于西雅图显赫的银行世家,她是一个坚持己见的人,但很快就发现儿子比她更执拗。她叫盖茨从位于地下室的卧室出来吃饭时,盖茨常常不理她。有一次她问:“你到底干什么呢?”盖茨冲她喊道:“我在思考。”“你在思考?”“是的,妈妈,我在思考,你没有尝试过思考吗?”于是,妈妈带盖茨去看了心理医生。这位医生让盖茨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兴趣,他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关于弗洛伊德的书,但他桀骜不驯的态度却丝毫没有变化。经过一年的心理咨询,这位医生对盖茨的母亲说:“你认输吧。你最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因为根本不能指望他听你的话。”盖茨的父亲说:“她开始接受这个现实,承认跟盖茨较劲是白费功夫。”幸好他们都是理性和善良的,盖茨虽然叛逆,却很喜欢自己这个充满爱意的亲密家庭。这个原谅了他的个性的家庭也成全了他改变世界的“微-软”(微型计算机软件)事业。
居里夫人闻名天下,一生获奖无数,但她对此却毫不在意。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功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爱因斯坦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夫人呀,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就是居里夫人淡泊功利的强烈个性,也是对她女儿个性的培养。
中国有一句成语“出类拔萃”,其语出自孟子:“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所说的“类”,是相同,而“出于其类”说的是不同,也就是个性。不仅孔子,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所有出类拔萃的伟大人物,都是一个个鲜明的、鲜活的个性。
肯·罗宾逊,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是排名第一的TED演讲人。他的演讲视频“学校扼杀创造力”,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00万人观看人次观看。他同时还是“Thinkers
50顶尖思想家”与“创造力和创新领域的全球杰出思想家”。肯·罗宾逊认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原则,一个是多样化,另一个就是个性化。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吉莉安·林妮(Gillian
Lynne),你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她是一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吉莉安·林妮吃午饭,我问她:“吉莉安,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患有学习障碍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这个词还没出现。那个老师用词不当。(笑声)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
于是,吉莉安·林妮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下,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吉莉安在学校的表现:
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其实不过是个才8岁的孩子——最后,医生走过去坐到Gillian的旁边对她说:“吉莉安,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谈完。”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在这儿观察一下她。”他们离开房间后,吉莉安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林妮太太,吉莉安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话说到这,我问吉莉安·林妮:“后来怎么样了?”
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后来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吉莉安·林妮舞蹈公司,遇到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后来成为歌舞剧《猫》的编曲者)。她负责担任过一些极其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可是,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吉莉安于2018年仙逝,享年92岁。
哈佛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项关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否与童年有关系”的研究。他们选取1000名24-45岁的创业成功人士,进行追踪调查,同时对他们的父母进行了走访。结果发现薪资高出平均水平30%的人,完成大学学业的有85%,家庭环境相对更幸福,且童年时期一般具备5个特点。其中,研究者列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较早表现出独立人格”。实际上,有的孩子在2岁自主意识出现后,就表现得非常独立,不喜欢父母插手自己的事情,总是喊着“我自己,我自己”地去完成。这种独立的人格就是个性。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是创造自己个性的艺术家。”请注意!阿德勒在这里将个性与创造性融为一体。阿德勒他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中还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在他看来生活风格对人格的影响是潜意识的或被动的,而“创造性自我”则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起来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主动有意识的行为。即人格直接参与自己的命运井决定自己和外界的关系。阿德勒还提出“第三种力量”概念,他认为影响人的成长有三个要素(力量),即遗传、环境和创造能力。其中创造能力起重要作用,人从遗传与早期经验中获得的只是一些“砖块”。创造能力与其他两个要素结合起来,就可以克服人生的任何障碍。阿德勒说,创造能力以及“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以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著称的俄国文学巨匠屠格涅夫在他的名著《前夜》中写道:“一个人的个性应该像岩石一样坚固,因为,所有的东西都将建筑在它上面。”
前一篇:你真的认识你的孩子是谁吗?
后一篇:慢成长:快快长大还是慢慢长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