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造力天性4c教育核心竞争力 |
硅谷:除了创造力,其余都是鸡毛蒜皮
所罗门是犹太民族的传奇之王,智慧之王。据《圣经》记载,一天,两个妇人拉扯着一个男婴来找所罗门,两个人都说这个刚出生的男孩是自己的,是另一个偷了她的孩子,她们请求所罗门能听自己的讲述,将男孩判给真正的母亲。但所罗门并没有耐心听完她们每个人的故事,“抱歉,女士们,我很忙,让我来把孩子劈成两半,你们一人一半,这样似乎很公平。”“千万不要!”其中一个女人喊道,“求你了,所罗门王,把孩子给她吧。”这时,所罗门立刻就知道谁是孩子真正的母亲了。
所罗门没有按照惯例审问判决,而是跳出既定的框子,创造性地直戳人心,真假立判。所罗门的智慧,就是典型的创造性智慧。
创造力是人类进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创造力既能形成硬实力,也能形成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创造力也是一个人的生存进化与提升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造性能力是一个人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唯一特征,是一个人无可替代、舍我其谁的核心实力,是一个人义无反顾、别无选择的深刻内因。
美国硅谷不仅是美国的创新产业中心,也是世界的创新产业中心,是一个集聚着无限创造力的地方。《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与皮埃罗·斯加鲁菲说:“我们可以说,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是细枝末节。”
创造性思考者在未来的优势将日益凸显。从计算机到人工智能的先后出现,机器的分析与计算的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会逐步取代曾经压倒一切的人的逻辑思维与记忆力(人类的大部分职业将被取代),然而,机器却不具备想象的能力,人工智能无法创造性地思考,因此,从竞争和发展的角度,你的孩子需要培育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20多年前,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电脑与人脑的较量就拉开了帷幕。
2016年1月28日,《自然》杂志封面文章报道:“阿尔法围棋”(Alpha
Go)的谷歌计算机程序,在完全平等条件下以50完胜欧洲冠军、职业围棋二段棋手樊麾。计算机围棋战胜人类冠军一切已然就绪。
随即Alpha
Go约战近10年来获世界冠军头衔最多的棋手、韩国天才李世石九段。当是时,最顶尖人类棋手柯洁夸下海口:“就算阿法狗战胜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
2016年3月,Alpha
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进行人机大战,以4:1的总比分获胜。2016年末2017年初,该程序在中国棋类网站上以“大师”(Master)为注册帐号与中日韩数十位围棋高手进行快棋对决,连续60局无一败绩。
一年之后(2017年5月27日),在中国乌镇举行的围棋世界第一高手柯洁与世界最强人工智能阿法狗的三番棋大战最后一局仍然没有任何悬念,阿法狗在布局阶段就已牢牢掌控全局,尽管柯洁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还下出了一手可以比美阿法狗的“神仙着”,但在被棋圣聂卫平认为棋力至少二十段的“阿老师”面前,最终全无一点机会,中盘完败,“围棋人机大战第二季”就这样以世界第一高手柯洁连输三局被零封而告终,这也极有可能将是人类顶尖高手与最强围棋人工智能之间最后一次公开较量。
然而,五个月后,阿法狗终于被打败了!但打败他的并不是人类,而是新诞生的人工智能——AlphaGoZero。听到这一消息后,中国棋手柯洁在微博回应称:“一个纯净、纯粹自我学习的alphago是最强的……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人类太多余了。”
人类并非多余,人类曾经极度尊崇的的记忆力与计算的能力确实已经多余了。
目前,我们对儿童的教育,主要还是灌输大量的信息(知识),这在信息量不大的过去还说得通,但在被大量信息淹没的21世纪,就不仅说不通,更走不通了。在这样世界里,教育者最不需要教给学生的就是更多的信息。新锐史学家赫拉利在连续出版了《人类简史》与《未来简史》并持续引起追捧之后,2018年又出版的《今日简史》,在该书“生存下去”之章第一节“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中写道:“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变局,所有旧的故事分崩离析,至今也没有新的故事足以接续。那么,不论我们自己还是下一代,到底该做哪些准备,才能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转变,应付种种极端的不确定性?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刚30出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婴儿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22世纪还是个积极公民。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展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赫拉利说:“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学校现在该教的就是4C——
1.批评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2.沟通(Communication)
3.合作(Collaboration)
4.创造力(Creativity)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所谓4C教育,其实完全可以简化归纳为两种能力:第一是创造性能力,第二是合作能力。《创造力:跳出盒子思考》一书的作者吉姆·兰德尔指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越发达,你就越能掌握你周边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说,创造力也会优化和强化合作能力。
本来,创造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天性(本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却不会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增,而是自然而然地与日俱减。创造力当然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培养,但其特点是可以自我养成,其关键在于环境与生态的呵护。
美国大脑研究专家告诉我们:一个清醒着的少年的脑电波形似θ射线。这种波纹在成年人中非常少见。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开始向成人转化,θ脑波纹和自由的创造力火花开始一点一点熄灭。但有的人在生命的后期仍然可以保持θ状态,例如托马斯·爱迪生。这需要一个人一生一直保持创造的心态。
某种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童年时期,大脑里的神经细胞要比成年期多得多。在接近青春发育期时,大脑经历了一个被称之为“修剪”的过程,在此期间数以百万计的神经细胞联系死亡了,其余的则以固定形式留存下来,伴随人的一生。其中的关键是,那些最常使用的神经通路更容易在修剪的过程中存活下来,这意味着童年时被养成的创造习惯对人的今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正像英国伟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所说:“树苗的弯折,决定了大树未来的伸展方向。”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为孩子重塑教育》一书中预言:“全球教育很可能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之上。”他说,低级的死记硬背内容知识的能力在创新时代根本派不上用场。更何况我们已经见证了人工智能记忆与计算方面超越人类的事实。日本“东大机器人”就在日本高考试卷上展现的优异的写作能力与数学技巧。把孩子送上以标准化考试为终点的道路,让孩子去学习那些更容易被考核的内容,忽略掉队孩子成长真正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和历练,便了注定了孩子一生的失败命运。托尼·瓦格纳还预言,标准化考试将成为创新时代的弃儿。变局已定,无可逆转。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罗伯塔·乃斯在《创造力危机》一书(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中指出,增强民族创造力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开设激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创造力的课程,并针对“创造与谨慎之争”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人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传统吗?这样发展让我们觉得安逸。或是未知?那么既有的惯例就将被颠覆。最终,也许我们将被迫选择未知的事物,因为这个世界最危险的问题可能必须要用具有颠覆性的方式来解决。但如果我们不及时做出选择,那么危害将是永久性的。”
但是,乃斯教授强调的课程,只能是针对成人,或有补救之功;增强民族创造力的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从人零岁开始养护创造力的天性。
严格地说,创造力是不能教的。这也是阻碍人们清晰认识创造力的一个因素,因为创造力具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创造力的显现没有规律,而常常是以一种奇迹的方式,甚至是神迹的方式显灵。创造力不能像数学一样推演计算,创造力也不能用逻辑推理归纳,创造力恰恰是不合逻辑的。创造力往往无法准确量化,似乎也不能像智商那样有效地加以测试。
正因为如此,即使在对极其钟爱创造性选项的美国,认同高智商的有39个州,而认同创造性的只有20个州。也就是说,越难于操作的选项,接受的人越少。
无法量化,难以测试,没有答案,不能复制,这些特征恰恰证明了创造力不是一般的重要,如同看不见,摸不着,不知在哪的东西往往最为关键一样。譬如人的心(不是心脏),气,经络,灵魂;譬如宇宙秩序的主宰者——暗物质等等。
创造力是潜伏在人的生理与心理深层的特质,创造力就如同种子一样,不易发现,深埋地下,只要有天地之化,日月之光,雨露之润,即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力是自生的,是内生的,能自生,能内生,即永生。创新不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而是历久弥新的永恒。
更重要的是,相对而言,因为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心智”,并非知识,也不是技能,加之无法量化,难以测试,没有答案,不能复制,所以创造力是不能传授(教)的,只能通过适应创造力的生态培养,一旦创造力被摧毁,你就不要奢望通过补课、补考再度获得,亦即一旦毁灭,不得超度,无法重生。
前一篇:南开校钟原为国器
后一篇:你真的认识你的孩子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