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襄:1898年的一天

(2020-10-27 14:30:27)
标签:

王襄

甲骨文

天津老城

王懿荣

王襄:1898年的一天
王襄发现甲骨文

     1.

公元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921日凌晨,紫禁城还在迟迟不愿消退的夜幕笼罩中沉睡着。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至中南海瀛台。所谓戊戌变法维新仅百日而告流产。

9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六人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被钝刀问斩。肃杀秋风,夹带一股血的腥味,人噤若寒蝉。

而这一天,没有被任何人记载过,因此,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是何月何日。这一天,一个人,一个发现,将文字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五百年。

就在这一天,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急急忙忙地走进东门内大街大刘家胡同15王襄家的院子。

对这所建于清代中叶两进四合院范寿轩并不陌生。每次来,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端详下门楣上高悬太史第经魁文元贤士”等匾额,这标明了这一个科第联翩之家。

范寿轩进院后,快步走过右侧一间俗称倒座的客厅,径直进了挂着宝古经舍”牌匾的北房这里王襄的书斋。

王襄正在靠窗的书案上临摹钟鼎。窗光不甚明,拓片不甚佳,所以,他临摹得很慢。近年来,津京动荡,王襄深居简出,一年360天,一天24小时,他在宝古经舍的时间最多。

22年前,王襄生天津城厢内二道街贡院胡同,稍长,即来这里跟父亲王恩翰习字。王襄7,随兄长入私塾10岁时,父考中举人,王襄便改入更好的樊氏私塾,同时,天津名宿王守恂学诗,并从李桐庵钻研小学。从那时起,王襄就对古着了迷

这次,范寿轩给王襄带来了几片大小不一薄厚不均的朽骨敝甲。

王襄是第一次见这东西。

范寿轩告诉王襄:“这是‘龙骨’”。

王襄笑了:“世上本无龙,何来龙骨?”

一向恬淡安然、少染微疾的王襄可能并不知道,“龙骨”早在东汉,名医张仲景就在他的伤寒论中对龙骨的药性和针对的症状有所描述。最早不过是动物的骨骼化石和龟甲的化石,后来便有年代并不久远的龟甲兽骨也可以替代了一千多年来,河南安阳以及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零零星星的甲骨偶然出土。

就在昨天,范寿轩去天津达仁堂兜售他从河南安阳收来的一批“龙骨”时,药师将几片有痕迹的甲骨挑出来,扔给他,说:“有印儿的不要!”

这是历来中药店收龙骨的规矩。因为,有异物刻画的痕迹,容易腐蚀腐败,被视为不合格的药材。南北朝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的《雷公炮炙论》上说:“龙骨,剡州生者、仓州太原者上……经落不净之处不用。”

“有字儿?”山东人范寿轩“有印儿”听差了。这一差,让商人范寿轩心里一惊。

端详之下,王襄的心亦是一惊:“这就是字!”

经年钟鼎石鼓古文字的爬梳浸染,他坚信自己的直觉。他请范寿轩留下这几片甲骨,容他仔细确认,催促他尽快去河南安阳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字儿的甲骨,回来一块儿付钱。范寿轩只同意留下一大一小两片甲骨,但接受了王襄的第二个建议,包起剩下的几片甲骨,匆匆离去。

 

2.

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二月,德国出兵护教,入沂州,至兰山,陷日照城。朝廷谕各省办积谷、清讼、团练、保甲。风从南来,料峭初春。

313农历二月初二范寿轩特意挑了龙抬头这天托伙计给王襄捎来口信,约他到西门外的马家店客栈见面。王襄知道,范寿轩带来了甲骨。旧时精明商人的习惯,带着大量贵重的玩意儿,他们往往愿意选择在市面上交易,避免在私宅里说不清楚。

当王襄再看到范寿轩从柳条箱里拿出来的“龙骨”时,他已经不会感觉陌生了。他以金文作字典,早已从范寿轩留下的甲骨上清晰的有规则的刀痕,考证辨认出癸酉贞,日夕又食,佳若……”几个字。而且,尽管范寿轩没有提及这些甲骨的出土之地,但从中药店的药师嘴里是不难问出产地来源的。既然这些甲骨来自河南安阳,那么,就一定与商朝遗址——殷墟有关。而且,王襄断定这些龟甲兽骨上的与占卜有关

范寿轩似乎也明白了这些甲骨的价值,这从他的开价就能想象得到。他要价:“一个字,一两!”而且,拜王襄所赐,范寿轩还知道,一个点,一个道,有时就是一个字。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秀才遇见商,有钱心也慌。何况,清贫书生王襄没有钱。东拼西凑,典衣折券,王襄也就凑了不足百两。他忽然想起,他的挚友、书法家孟广慧刚刚收到亲友资助的一笔旅费,于是,他急忙请来孟广慧也买了一些。可惜,柳条箱里多半大片、字多的甲骨,眼睁睁地让范寿轩带走了。

当天,范寿轩从老龙头大车栈坐上火车直奔北京。

 

3.

古怪敏感的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这两年的运气不佳。几年前的甲午之战,日军占据威海,分陷荣城,登州大震,王懿荣请归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卸任国子监祭酒。去年,因母忧再被解国子监祭酒,至今虽守丧期满,但还未官复原职。此刻,他正闷坐在北京东城锡拉胡同的宅子里,忽听家仆通报,山东古董商范寿轩求见,说是有宝贝呈现。

出身官宦世家、凡书籍字画、金石印章、钱币瓦当无不收藏的王懿荣倒不指望范寿轩能让他开开眼,却希望能开开心。

谁料,范寿轩带来的东西,不仅让王懿荣开了眼,更让王懿荣开了心。当他把范寿轩柳条箱里的甲骨悉数收购之后,皇帝的圣旨就到了:复职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匆匆收藏好甲骨,即赴安定门内成贤街15号上任去了。

谁知,王懿荣这一去,竟如他稍后感叹的“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4.

1900,光绪二十六年。

67日,义和团攻掠天津,进驻北京,攻西什库大教堂。慈禧诏命王懿荣为京师团练大臣。6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随即亦由津进京。清廷向八国宣战。815日,联军攻打东便门,“城街老兵”王懿荣负隅顽抗,终于溃不成军。王懿荣即归家偕继室夫人与守寡长媳,服毒后投井自尽。

当此时,乱,兵凶战危,人们纷纷舍家追随慈禧外。那还有及甲骨。戛断财路的寿轩悄悄从北京折回天津,再次找到王襄,这一次他低价兜售。王襄攒钱十千,全部买下了这批甲骨。

岁至深。天津西南王庆坨焚村的浓烟渐渐散去。这天,王襄仍伏案在宝古经舍”,开始着手临摹整理所藏甲骨。虽然窗光不明,但他落在封页上的几个金文依稀可见——“贞卜文临本”。

 

 

▓史料链接

 

王襄1876年(清光绪二年1231生于天津。其字纶阁号簠室,别名王纶阁1910年,从北京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矿科毕业,奖授举人。辛亥革命后又入读天津民国法政讲习所政治经济科曾在天津、福建、广东、四川、浙江、湖北等省盐务稽核所任职1953年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长

王襄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编辑委员会委员。撰写甲骨文、金石文以及诗文等书稿四十余部,多未刊行1920年出版《簠室殷契类纂》,成为甲骨学史上的第一部字1925年出版《簠室殷契征文》公布了他收藏的五千多甲骨。最终,王襄将自己以毕生精力收藏的甲骨全部捐赠给了国家,藏于天津博物馆。

1959年天津市书法研究会在天津市文史馆成立,他出任创会会长,直至逝世。1965年1月31日,王襄世,享年90岁。他的墓碑殷墟文字研究专家王襄同志之墓 一九六五年春 郭沫若题

 


(刊载于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年《说津道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